《黄土地》影评
(2009-12-17 12:39:23)
标签:
影评《黄土地》憨憨顾青陕北文化 |
分类: 生活杂谈•人生感悟 |
《黄土地》(1984,彩色,10本)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主演:薛白(饰翠巧) 王学圻(饰顾青)
出品:广西电影制片厂
剧情梗概
1939年冬天,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为收集民歌来到陕北,正好赶上一家人娶亲,目睹了陕北女孩子的命运。他借住在翠巧家里。但他不知道翠巧就是他在延安听说的会唱民歌的“人尖尖”。翠巧也面临着订好的“娃娃亲”,她爹说:“定钱一半发送了你娘,一半凑数给你兄弟定了婆姨。”又是一场婚姻悲剧。由于顾青在这一家人当中宣传了延安的女子得到解放,以及“用镰刀、斧头、老钁头,砍开大路让工农走”的思想,翠巧在顾青走的那一天,在半路上等他,要求跟他一起去延安,但是顾青说,“等领导批准”了,就来接他。翠巧的四月的时候如期嫁人,她等不到顾大哥来接她,在夜里独自撑船东渡黄河寻找八路军,结果被浪涛卷走。影片结束在黄土地上农民求雨的浩大声势中,翠巧的弟弟憨憨看见顾青,逆人流艰难向他跑来。
影片解读
人文思考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强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原因所在。此前,中国电影的道德关注与社会评判是电影的主要支撑,正误好坏的认知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黄土地》将创作者的关怀扩展到沉默无语的黄土沟壑和终年劳作的百姓、高悬冷酷的天际与仰首叩拜孜孜以盼的臣民、周而复始无爱无恨的仪式婚约与隐约驿动的个人情感。千百年来的土地规则富含哲理,却沉重地桎梏着人的心灵跃动,八路军公家的新生活带来了冲破传统的希望,却没有按照电影叙事的惯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顾青擦身而过,放弃了拯救女孩子翠巧,翠巧的希冀与怨恨如同黄土地上的所有民生一样,只有寄托在沟谷中久久难以散去的“信天游”中,令人心碎。这正如影片中顾青问翠巧爹的话:“陕北的民歌千千万万,怎能记下?”翠巧爹说:“日子艰难了,自然就记下了。”这既说明了民歌是陕北人唯一的心灵寄托,也说明了艺术和一切创造的真谛。不可抗拒的传统、无形的土地上规矩、人的悠久生存状态,成为没有决断的宏阔展示对象。天人合一的关系思辨,生命哲学的形象思考,文化探寻的注目眼光,成为《黄土地》难以分离的主要内涵。关注这片土地上人的无声命运是影片厚重感的主要体现。
影像语言的自觉把握把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传统中国电影对影像本体的自觉程度远不如对社会内容来得重视,声画语言自身的造型因素与独立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挖掘。第五代电影人的重要功绩就是为归还电影本体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本片的影像语言凸显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这一开创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构图上对正在主角黄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为土地占据巨大空间,人只是天际线上的渺小存在。画面已经显示了内涵。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无处不在,尤其是婚礼、祈雨、腰鼓的段落饱满扎实令人震撼。祈雨的仪式化场面表现人与天的旧有关系,安塞腰鼓展示勃发的生命力量,预示着人与土地关系的变迁,和全片稳重的镜头语言形成差异的动感镜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内在跃动感,与憨憨逆着人流向顾青跑去的镜头一起,呈现出突破厚重寻求顽强生机的希望。
电影评论
虽然在电影理论上,我知道影片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并不一定就是制片人员(譬如导演、编剧和监制)的使命,这自然导致电影解读的多义性,似乎何种解读都变得无可厚非,但看《黄土地》的时候,我还是有种想哭的感觉。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沉重。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代导演已经不再局限于叙述故事了,更多的是调动多种手段和技术去表达内容。影片中多处的影像表现手法是颇具匠心的。这一点可从镜头曾多次关注在翠巧挑水这一细节上、黄河的隐喻意义用画面暗示出来等处窥见一斑。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生活在陕北的少女翠巧在延安干部顾青的影响下,为了逃离不幸的婚姻,追求自由和幸福,在一个大浪滔天的夜晚驾船出走,最后被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但这并非说电影不注重对白的运用,在《黄土地》中,人物对白格外洗练,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在开始的那场婚筵上,对延安来的顾青,人们既拘谨又尊敬,大家对“公家人”仅有的表示客气的言语只有两个字“吃吧”,但正是这仅有的两个字,把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都表达出来了:淳朴、单调、僵化。而对生存状况的恶劣,翠巧爹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命”,此外再无抱怨;谈及翠巧的婚事,翠巧爹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活法”,最简洁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
电影在叙事中其实贯穿了两条主线,明确些的一条是对旧锁链的挣脱和对新生的光明事物的追求,暗伏的一条是文化寻根,而这两条逆向的线又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选的《影视艺术鉴赏》,我们寝室就我一人选择了它,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选择这样的课程也不知道是对是错,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对于错,只在于自己的喜好而已,也就是各自的选择标准不一样。有的喜欢与自己的专业接近一些好,有的纯粹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就比如说我,就是这样的一类,根本不在乎是否与自己的需要有关。
去上了几节课,开始还蛮喜欢的,因为可以看电影,后来就不那么喜欢了,原因是老师播放的电影都是一些‘古董’电影,像我这样的学生根本就不懂怎么欣赏电影,只是凭自己一时的喜恶,根本也没有什么凭据,纯粹就是随性而为。
有时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学点什么,也或许自己比较喜欢文学的缘故吧,总想充实一下自己,我们每天几乎都是和数字打交道,所以也想学一些修身养性的东西,不知道这样的东西对我是不是一种奢侈品,不过自己想想也没有什么,人,浮于世,必有所求,或高雅、或低俗、或随波逐流、或修身养性……注定的,这和命运无关,与类别无关,与大小无关。
率真也不只是童年的专利,我们一生都可以做到!只要你有心,Nothing i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