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看不起刘姥姥,看懂了已满目沧桑
——《红楼梦》读后感
第一次认识刘姥姥,还是在上师范时。那时,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正在中国大地上热火朝天地播。记得当时正是暑假,我常常与母亲到地里干农活。每天晚上八点,电视剧准时播出两集。那段时间天黑得晚,七点多了,还可以在地里干活,可是每次母亲都是提前收工。回到家,来不及洗洗手、脚上的泥土,等不及洗洗满身的臭汗,就赶快坐到电视机旁,那时在农村能买上电视机的人家不多,我家也没有,所以只好跑到邻居一户当赤脚医生的人家去看。因为来看的人多,所以把电视机搬到堂屋前的门口,放在一张临时搬出的桌子上。很多人搬来高矮不一的小凳子,坐在天井里看,男女老少都有。让人不得不惊叹这部旷世经典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看的人中,很多是跟母亲一样的文盲,他们虽然不认识一个字,却能对剧中的很多人物略知一二。可能是通过民间的口口相传,也可能是通过他们能接触到的其他方式了解的。他们最熟悉的人就是王熙凤,常常是一边看一边骂,以致在生活中也把心狠手辣的妇女直接称为王熙凤。虽然肚子咕咕叫着抗议,我还是舍不得离开电视机前。直到片尾曲响起,才意犹未尽地离开。不久,我家也买了电视机,才能稳稳地坐在家里边吃饭边看。开学回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到了学校图书室,借来《红楼梦》一睹为快。可是原著中过多的古诗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晦涩难懂,一度阻碍了读的进程。后来我干脆来了个“囫囵吞枣”的读法:碰到有诗词的地方就跳过,只读叙述的文字。就这样勉强凑合着看完。
抚卷沉思,不禁为黛玉心痛,为宝玉悲哀。特别是贾家命运的败落,总是让我极度失落。曾经的繁华烟消云散,让人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其中有一个小人物,她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我却对她格外悲悯,她就是刘姥姥。
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是因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不得不腆着老脸,到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王夫人处求救济。周瑞家的是这样对荣国府“CEO”凤姐传达王夫人的指示的:“太太说,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做官,偶尔连了宗的。这几年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她的意思,也不可简慢了她。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也就是了。”
也是刘姥姥运气好,那天凤姐心情格外好,一向疾声厉色的凤姐,对刘姥姥格外体恤,不仅接济了她20两银子,还怕她舍不得坐车,又单给了一吊钱让他雇车。这些钱对于刘姥姥一家来说,足可以帮助他们度过眼前的困境了。
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正巧贾母无聊,想找个老人家说说话,就请了来见一见。这一次,书中用了浓墨重彩,描写了刘姥姥在大观园出尽洋相的过程。贾母笑她:“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连黛玉也称她为“母蝗虫”。她被丫鬟们打扮成“四不像”,还要在大家此起彼伏的哄笑声中赔着笑脸。我当时觉得刘姥姥太可悲了,装疯卖傻,扮丑扮蠢,为了得到点钱,舍了一张老脸来取悦贾家的人,要是我,宁愿饿死也不去丢那样的丑,出那样的洋相。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却越来越理解刘姥姥。其实,现实中的刘姥姥无处不在。
一次与母亲夜谈。她说出来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姐姐中考时,意外地很顺利地考取了师范学校。听老师说,读三年以后就可以吃公粮领工资。对于我们这个往上翻八代也找不到一个吃公粮的农民家庭,这样的惊喜让母亲一下子回不过神来。更可怕的是,听别人说要去走走后门,否则会被“上面”的人拿分数低的人去替换掉。惊慌失措的母亲愁得满嘴是泡,她不知该如何应对,因为历数我家的“九族”,也找不到一个有门路的人。这时,村里有人给母亲支了个招:村里有户人家有个儿子在县教育局当会计,找他可能帮得上忙。母亲连忙准备了一大堆农村人能拿得出手的农产品,来到县城,按村里人提供的大致地址到处打听这户人家的住处。问了无数个人,一无所获。正在这时,那人正好下班回家路过此地,母亲一见,大喜过望,赶忙迎上去,满脸堆笑,说明来意,恳请他帮忙打点打点。那人面带笑容,点着头说:“农村的娃儿能考上个学校,不容易,不容易。”他一边说着“不容易”,一边迈开腿快速离去,不让母亲有说出下一句话的余地。可怜的母亲,提着一大堆东西,坐在路沿上哭泣。哭了半天,叹了几口气,只好灰溜溜地提着东西回家。回到家又哭了一回,还一边哭,一边抱怨父亲的无能。木讷的父亲只好默默地干活,大气也不敢出一口。他们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承受着那等待的痛苦煎熬。
好在老天有眼,不久姐姐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顺利地入学,后来又顺利地参加工作,母亲的心也宽了很多。接着,我、三妹、小弟也相继考上理想的学校,找到理想的工作。现在,我们四姐弟都过上幸福的生活,80多岁的母亲也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所以,母亲常常对我们说,以前她求人遭冷遇的经历太痛苦了,现在村里人不管是否沾亲带故,有事来找到我们,只要能帮一定要尽力帮,求人的滋味不好受。我们也是如母亲所愿尽力帮了一些人的忙,做了很多善事。
心狠手辣的凤姐,喂过老太爷的救命恩人焦大的粪,残害过尤二姐的性命,坏事做尽。却唯独对这位一无所有的刘姥姥做了很多善事。贾府败落,凤姐病重将死,女儿被卖。刘姥姥拼了全部家当,在烟花柳巷里赎出来凤姐的女儿巧姐,让她成为整部《红楼梦》中命运尚算不错的女孩之一,或许这也是红楼梦借助凤姐和刘姥姥,告诉我们关于善良最好的结局吧。
如今我再读《红楼梦》,在刘姥姥身上,我看到了母亲的影子,也看到了无数个小人物的影子。于是,今天的我再看到这样的面孔时,不会再嗤之以鼻,而是会心生理解与同情。
人到中年,也懂得了:穷和弱,只是暂时的缺失和轮回,只要你一直心怀希望去努力,你想要的命运,都会一点点兑现给你。
安顺市第六小学:雷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