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野营 英国休闲新时尚

标签:
杂谈 |
http://wscdn.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1/06/07/110607092814_camping_tentm.gif英国休闲新时尚" TITLE="夏令野营
千金难买的奢侈、流离失所的窘迫?全看你是否喜欢野营了
上周,趁孩子学校放假,全家人去野营度假(camping)。
野营的地点在英格兰东南,萨塞克斯郡靠近英吉利海峡边上的Battle。Battle 的意思是打仗,这里作为地名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它正是英格兰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战争,黑斯廷斯之战(the battle of Hastings)的古战场。
扎营古战场
1066年10月14日,英格兰王哈罗德(King Harold)在这里迎战渡过英吉利海峡入侵的诺曼底威廉公爵(Duke William of Normandy)的大军。
从黎明鏖战到黄昏,威廉终于击败哈罗德,进而拿下英格兰,成为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也就是国王威廉一世,英格兰的央格鲁萨克逊历史宣告结束。
英格兰王哈罗德被一箭射中眼窝倒下的地方,后来盖起了Battle Abbey大教堂。今天,大教堂只剩下了残檐孤柱。夕阳斜照,断壁生辉,仍不失一派辉煌。
野营营地就在哈罗德曾据守的高地脚下。连营的帐篷,与古战场相得益彰,只是不见了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只有炊烟袅袅,小溪潺潺。
听风雨、观云月,黄楝树下弹琵琶
近20年前来英国读书时,暑假加入一个野营度假团,30天野营旅游欧洲12国。罗马古城根下,尼斯裸泳海滩旁,瑞士阿尔卑斯山腰,帐篷一倒就出了国界的安道尔…
我的魂从此被野营钩住了。有了家小后,野营更成了全家人夏日里最逍遥的时光。
其实,野营是件很辛苦的事,可以说是自讨苦吃。风中搭帐篷,雨里煮晚餐,夜里实在憋不住了,爬出睡袋,哆哆嗦嗦(冻得)深一脚浅一脚摸黑上厕所…
图什么?说不清。风雨中终于烧开一壶水,一杯热茶握在手中的那份幸福满足?躺在草地上仰望夜空繁星闪烁,不觉中露水已打湿衣衫的那份恣情忘我?开门见山、举足涉水,人在自然的那份回归释然?
野营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和挑战,这正是它最大的诱惑之一。上周的野营,天天艳阳高照,这是我记忆中绝无仅有的。阴雨绵绵,打道回府时忽然云开日出,回到伦敦晒帐篷的遭遇却不止一次。
入帐听雨声,出帐观闲云。顺势应变,随隅而安,知足常乐。野营带给我些许人生顿悟。黄楝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营地,大社会
野营的人,绝大多数是城市一族。野营,或许是我们这些人与自然最接近的一种状态了。
在城里整日板着面孔,抿着嘴唇,端着架子,老死不相往来。不知是帐篷拉近了距离,还是自然开启了心扉,抑或简化到最基本的生活唤醒了人性,野营地里的人和蔼可亲多了。
你跟我借个火,我跟你要撮盐。你们晚上别起火了,跟我们一起烧烤。英国人哀叹“濒临灭绝”的社区精神,在野营地里保护的很好。
首相卡梅伦竭力鼓吹他的“大社会”理想,希望看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的和谐温暖。把城里人都送到野营地里小住数日如何?
孩子们的伊甸园
http://wscdn.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11/06/07/110607093116_children_camping_226x170_bbc_nocredit.jpg英国休闲新时尚" TITLE="夏令野营 英国休闲新时尚" />
营地里最快乐的是孩子们。现代都市里的孩子,在隔绝孤独和处处提防中长大,这是最令人悲哀的。出门玩耍一定在大人的监视之下,到陌生人家串门更是不敢想象的。
到了野营地,帐篷还没搭好,孩子们已经打成一片了。从一个帐篷串到另一个帐篷,从天刚亮到天擦黑,孩子们玩疯了!
至今记得女儿4岁时第一次带她野营。一大早,一个小男孩闯进我们的帐篷。女儿给他一颗糖。转眼功夫,十几个孩子前后脚跑来要糖吃。
我挨个发糖的时候,想起小时候学校组织受教育看过的一个动画片,大意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坏分子,用糖果笼络腐蚀少年。
不讲阶级斗争的英国,如果我在伦敦的家里这么做,恐怕也会有邻居报警了。
动心了么?
刚看到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个数字。去年有5百多万人次野营度假,比前一年增长了29%, 成为英国人最喜欢的度假方式之一。
这其中当然有经济萧条,人们更精打细算的因素。在所有的度假方式中,野营是最便宜的了。无论是按帐篷算还是按人头算,我们一家三口外带一条狗,一般一晚上不超过20英镑。
但是,如果纯粹是为了省钱,我的建议是宁可不度假,也不要去野营。选择野营,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近20年的野营,我也算积累了一点经验(其实多是教训)。我会在下周的专栏里都吐出来,供考虑投身野营大军的读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