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伦敦春节中国特拉法加广场庙会赶庙会中国城杂谈 |
分类: 腾龙说事 |
伦敦鸽子广场举行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除了“外国人”的比例过大了点外,跟中国今日各地的赶庙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华人能在伦敦市中心闹出这样的动静,不服不行!
大年初四去赶了趟庙会。初四?没错。北京的老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大年初一赶庙会,可到了伦敦这地界儿,赶庙会就得等到初四。
确切的说,是等到中国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周日。在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学名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说它是赶庙会,因为除了“外国人”的比例过大了点外,跟中国今日各地的赶庙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个中文网,新年寄语即时贴
广场中央搭起的舞台上,咿咿呀呀、叮叮当当、蹦蹦跳跳,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下人头攒动,孩子们骑在爸爸的肩头,手里攥着小风车、小灯笼,兴高采烈。
广场四周一溜的小摊贩,卖年糕的(中/西式糕点)、卖包子的(汉堡包)、卖红豆汤的(星巴咖啡)、卖哄孩子的各类小玩意儿的,应有尽有。
我们BBC英伦网和中文网也合着在广场上租了个摊位。不幸的是,与一个卖玩具年货的摊位紧挨着。他们的摊上摆的是小纸龙、小绒兔、拨浪鼓、有机玻璃小首饰。我们的摊位上摆的是手提电脑、节目单、圆珠笔。
BBC英伦网和中文网也合着在广场上租了个摊位。赶庙会的人还没来,练摊小组已各就各位。
结果可想而知。节目单倒是不时地有人来要,可一看不是庆祝活动表演安排的节目单,又悻悻而去。
不过,我们也有一样杀手锏。新年的问候、祝福的话语,现场留下来,从我们摊位上的电脑传到布什大厦总部,转瞬间就能在BBC英伦网的拜年专页上刊登出来,真正的“出口成章”。
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谁还稀罕这个?你还别抬杠,“哈喽,我现在是在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哪”,感觉就是不一般。一位北京来的小伙子问,他呆会儿就要奔希斯罗机场,转天到北京后还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留言。
关键是人多。
100个人里有一个在我们的摊位前留步,就够我们招架的。虽然没有隔壁摊位那样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但我们几位练摊的一刻也没闲着,一天下来没有坐下来歇会的功夫。
五年前的春节我也曾与同事们在鸽子广场摆摊。那时广场上和四周还有的是空间,可以自由走动。今年的“庙会”,整个广场,连同四周的过道、台阶上,都挤满了人,到中午燃放鞭炮前,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一点不夸张。
我使出了小时候爬树的本事,爬到国家美术馆前的电线杆上,才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否则只能拍到后脑勺。本想多拍几张有个选择,可被警察一声“下来”的厉声吆喝吓掉了下来。
两个唐人街,从大烟馆到美食城
伦敦的中国新年庆祝活动,过去主要是在唐人街(中国城)举行。自1985第一次由当地的华人协会组织正式推出后,规模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中国城里施展不开拳脚,2002年起扩展到相邻的莱斯特广场和特拉法加广场。
不过,那时的唐人街并不是以美食佳肴和中国超市著称,而是以大烟馆、洗衣房、平民窟昭著。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Limehouse 的唐人街至少有30多家店铺。二次世界大战中,码头区遭到德国人轰炸的严重破坏,唐人街上的中国人四下流散。
1950年代初,在今天的唐人街上,出现了几家中餐馆。恰逢从远东打仗归来的英军复员军人中不少人曾品尝过东方饭菜,Soho附近的中餐馆越开越多,逐渐形成气候。
到1960年代,唐人街确立了其伦敦华人社区中心的地位。1980年代,中国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造修缮,逐渐成为英国乃至亚洲地区以外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
不过,中国城里最主要的一条街,爵禄街,Gerrard St,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这一带是校军场。1677年,地主杰拉德勋爵,Lord Gerrard 把这片地卖给了地产商Nicholas Barbon。他在这里盖房子修店铺,建成的街道就取名爵禄街。
两种文化,经济为媒“大团结”
伦敦唐人街的店主和顾客,传统上以香港、广东移民为主,但近年来中国大陆来客势头猛劲。这跟中国国力日益强盛是同步的。
其实,中国的影响力,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无论是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感受都日益明显,不用等到春节来赶庙会。
我的同事肖云说,有一天她老公出门在街上捡到一卷“大团结”。幸亏肖云平日训夫有方,又曾带他去过中国“实地考察”,她的洋老公才知道捡的是钱。
伦敦街头捡人民币!这可能还不常见,但大把花人民币的中国买主,则到处都是,在英国商家眼里简直成了救命菩萨。“京镑”(Peking Pound),即人民币,虽不是硬通货币,却硬的叮当响。
英国圣诞节后的打折大甩卖,中国游客成了像哈罗兹之类的高档商店里抢购奢侈品的主力军。估计中国游客的消费折合达10亿英镑,占了圣诞后甩卖总额的三分之一。
英国股票经纪所CLSA预测,今后10年内,中国顾客将成为高档商品的最大买主,将占到全球高档商品消费总额的44%。
忽然想起一个笑话,一位中文半瓶子醋的老外来到北京街头,觉得中国人不够谦虚,到处写着“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建设很行”,直到“中国人民很行”!后来汉语老师纠正说,你把“银行”错看成“很行”了。
鸽子广场赶庙会回来,英国人能否服气的说声“中国人民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