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出现歧华言语引人反思

标签:
留学bbcchinese华人成见英国杂谈 |
最近,包括BBC在内的英国主流媒体上接连出现歧视华人的标题,让在英国的不少黄肤黑发怒不可遏之余也不得不良久反思。
八月初,香港巨富黄健华有意竞购英超联赛老牌劲旅利物浦队的消息刚刚传出,BBC体育网便随即打出了带有“Chinese Takeaway”的标题。
粗看这标题 ——“(利物浦队)中国人拿走”似乎没甚了不起。
可稍一琢磨就发现撰文者或许自觉乖巧、幽默,其实却把一种对华人的成见、蔑视和鄙视在短短一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另外一名BBC体育事务编辑则在分析利物浦竞购案时,文章标题使用了“Chinese whisper”——“中国人的窃窃私语”,也是英语中一个带有歧华性质的常用词汇,可以译成“传闻”;该词组描述的是成千上万中国人偷偷耳语传谣的景象,表达了一种中国人不可信的观念。
中国人拿走
Chinese takeaway 在英国英语中虽然直译有“中国人拿走”的意思,但平时却与美国英语中的Chinese takeout一样,是对这里大街小巷中无数中餐外卖店的称谓,在这里一语双关。
而Chinese whisper此处既有“传闻不可信”之义,也因华商欲购利物浦而成为双关语。
(据有关方面统计,英国各地共有中餐外卖店约12000家。)
就像最早移民美国的华人修铁路、做苦力后不少转做洗衣房生意,曾长期被美国人歧视为洗衣工一样,21世纪的英国仍有很多人继续成见华人为“开外卖餐馆的”。
问题是,此类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标题若只出现在英国三流小报估计也无人会与其计较,而忽地出现在全球数亿人阅读的BBC新闻网站这样平时最政治正确的媒体平台上,自然就引发了反响。
据悉,此类标题一出随即接到来自BBC内外一些不满与抗议短信和网络留言。
数小时后,这些BBC体育网上的报道便迅速从BBC网页上消失,事后即使利用公司内部系统的搜索引擎也难觅其踪影。
推想,或许撰文者也已意识到问题之严重,生怕受人以柄,决定销毁“罪证”。
有幸的是,同期内英国不少主流媒体也都使用了类似的词汇形容黄建华对利物浦俱乐部有兴趣此事,使得网上照片证据还相对充足。
华人=外卖+功夫?
多少与英国社会基层民众有所接触的人就会发现,这里普通大众对华人的成见还是很深的:中国人都开餐馆,都会功夫,都爱吃米饭,都爱大声讲话,都很自顾自,都很会算计,都喜欢倒卖假冒伪劣DVD,都没有信仰……
上述这些东西,不能说华人文化中没有,但明眼人一看即知,问题就出在这个“都”字上。
按理说,能在BBC这样的世界级媒体机构工作的新闻人不应再以“都”字观念去写报道。
(BBC体育事务编辑伯斯的网上署名文章也使用了”Chinese Whisper“的标题。)
理虽如此,可现实是,即使是英国知识人圈里,每日奔生活的大家,除非谁与中国或华人天天做生意、打交道,否则有几个会有功夫或兴趣去了解除了门口外卖店主之外的华人都在干什么呢?
再换个位置看问题;被英国人看不起的中国外卖店老板中,又有多少每天嘴里“鬼佬、阿三”地骂个不停呢?
每一个普通华人对与主流社会交流,与各民族沟通又做得如何呢?
文化沟通
笔者最近就曾亲赌一幕本地某华人超市中,老板娘劈头盖脸当众恶言羞辱一名斯里兰卡裔雇员的情景,堵心良久。
这名黑肤店员在帮顾客打包时不慎漏数一样东西,老板娘一边用蹩脚英语训斥,一边用某中国方言对身边的华人雇员大骂“阿三”如何如何。
斯裔雇员低头泪流。
可见,文化歧视、种族歧视绝非某一民族、某一国家的专利;消除歧视也需要包括中国外卖老板们在内的所有人的自觉意识与实际行动才能实现。
试想,英语中以前媒体可以公开使用的辱华词语更多,比如光是对华人的蔑称就有什么“Chinaman”,“Ching Chong”,“Chinky”等等。
如今敢于在公共场合使用这些词语的人不能说完全没有了,但是至少敢于在主流媒体上如是言语的人应该是很难觅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