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低腰裤裤腰半旗胯骨德拉蒙英国杂谈 |
大家好,我是BBC英伦网苏平。
最近几年,低腰裤是英国青少年的时尚。就连北京、上海这类传承东方含蓄、典雅美德的中国大都市,也没躲过低腰风。
年轻时也曾前卫,人到中年却无法欣赏裤腰下半旗之美。每每看到80、90后裤腰挂在胯骨上摇摇欲坠,不免为他们心惊胆战。
据说低腰潮流起源于美国的监狱。原因一是囚衣都是又肥又大;二是狱卒不许有皮带,以免被当作自杀工具或是打人凶器。低腰裤90年代起被说唱、嘻哈乐手采纳,然后逐渐流行开来。
还记得英国的“连帽衫”(Hoodie)一族吗?连帽族常常被形容为小混混、小流氓,被指责为社会的一大隐患。
低腰族的主要成员也是男性青少年。但上星期,穿低腰裤的自由被提到人权的高度,而法官的判决给前卫少年公开展示内衣开了绿灯。
强迫我改变穿衣打扮?
埃里斯·德拉蒙德(Ellis Drummond)今年18岁,有攻击他人、携带毒品、扰乱公共秩序等前科。检察官向法庭申请给他下ASBO(反社会行为禁令)。其中包括禁止穿着露出内裤的超低腰裤出门,禁止在公共场所拉起帽子。
但是,一名地区法院法官指责ASBO有“违反人权”的意思。为此,检察官在判决前撤掉了上述条款。
最后,德拉蒙德还是拿到了一张为期四年的ASBO,禁止他威胁他人、强迫索要财物以及进入当地一所学校。但是,他可以继续享受着装自由。
听完裁决之后,一款蓝色的运动裤裤腰挂在胯间、黑白两色的内裤清晰可见的德拉蒙德兴高采烈地说,原来的禁令条款简直是“愚蠢”,“好像他们要强迫我改变穿衣打扮”。
“最适当的惩罚”
用ASBO限制小混混的穿衣打扮,英国有过先例。2005年,曼城16岁的少年戴尔·卡洛尔(Dale Carroll)被禁止带连衫帽出门。戴尔是社区一大害,长期攻击当地居民、向行人投掷焰火,还曾经试图用锯子放倒电线杆。
最近几年,连帽衫经常被当作游手好闲、惹事生非的青少年的象征,被拿出来痛批、痛打。德拉蒙德案例在英国也引起了许多评论。
“反政治正确运动”的创始人约翰·米德利(John Midgley)抱怨,检察官撤销原始的禁令条款等于“把罪犯的人权放在无辜的人人权之上”。换句话说,你有下半旗的自由,谁来保证我不愿看别人内衣的权利呢?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评论者都赞成法官给德拉蒙德“减刑”。认为低腰裤的“罪过”不过是违背了时装的美学原则。无论成年人如何反感年轻人的装束,都不应该动用法庭禁止他们选择衣着的自由。
还有评论者说,青少年自愿装扮成坏蛋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犯罪倾向。靠穿衣打扮给大人添堵、立意反叛,是表述个性的方式。
许多人嘲讽,低腰族即使想犯罪也是“低能”儿。裤子挂在胯骨上,你能跑多快?
英国民权组织“大哥大观察”是德拉蒙德的后台之一。该组织认为,原始禁令条款“根本无法执行”。负责人埃里克斯·迪恩(Alex Deane)概括得非常精彩,“有些人爱穿低腰裤。在我们眼里,他们荒唐、可笑。这是对低腰族最合适的惩罚”。
归根结底,我不喜欢你的穿衣打扮,但是,仍要捍卫你选择的权利。
“提好裤子、提升形象”
在发源地美国,低腰族的日子好像没有这么好过。
固然,美国也有上法庭捍卫下半旗自由的年轻人。去年,佛罗里达一位名叫哈特的18岁小伙子因为裤腰过低蹲了一晚上拘留所,还可能被罚款。哈特提出上诉,他在法庭辩解,这破坏了“美国宪法赋予公民的自由表述权”。哈特的律师说,连哈里王子、贝克汉姆一类的正统名流裤子都没提到腰上,低腰裤已经成了“主流时尚”。
但是,如同英国的连帽衫一样,低腰裤在美国已经被提到政治高度来治理。
不久前,纽约参议员埃里克·亚当斯发起“禁止低腰裤”运动,在闹市街头竖起好多幅大型宣传画,画面上印着醒目的标语,“提好裤子,提升形象”。
总统奥巴马曾经亲自阐述他的立场。大选中,奥巴马敦促“弟兄们,把裤子提起来”, “有人不愿意看见你的内衣,我就是其中之一”。
佛罗里达、路易斯安娜等地已经明文规定,在公众场所露出内裤是“不恰当的暴露”,有伤风化,要被罚款,搞不好还要坐牢。许多学校也对学生裤腰的高度作出了明文规定。
(纽约参议员埃里克•亚当斯发起“禁止低腰裤”运动,在闹市街头竖起好多幅大型宣传画,画面上印着醒目的标语,“提好裤子,提升形象”。)
我怎么那么傻帽?
英国是否也会效法美国?低腰裤是否会像连衫帽一样被提到社会问题的高度加以管理?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说实话,走在街上,迎面来了一群低腰族,心里既会有点不安,也会有些冲动。低腰族的形象让我联想起儿子带尿不湿的年代。但是,没有2米的身高、少林武功做后盾,只好早早过马路,不敢冒险去给人提裤子。
但是,理智与经验告诉我,低腰族可能并不全是小坏蛋。周末大家庭聚会,15岁的外甥裤腰仍在下半旗,且顽固不化,“我有权决定自己穿什么”。但他既是好孩子、也是好学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企图。
固然,德拉蒙德不是好孩子,但你真的相信,他穿上马球衫、卡其裤,立马就会改邪归正?强迫他系皮带,不等于给他增加了一个凶器?
英国出过摩登风、摩托党、朋克族、哥特派、光头帮、泰迪男孩,但潮涨潮落,大多与时俱逝了。
21岁的外甥曾是哥特派,现在已然认识到了形象的重要性。他说,找工作特别难,我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去面试,一个吊儿郎当,一个一丝不苟,你说雇主会挑哪一个?
有朝一日,今天的青少年也会像我们一样,看到年轻时的照片汗毛跳舞,“我怎么像个大傻帽”?!
你对此文有何看法,欢迎跟贴评论。点击这里可浏览我们网站有关260只大象在伦敦的视频。
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multimedia/2010/05/100505_vid_model_elephant_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