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日记揭秘

标签:
小熊玩具熊奥斯陆大学日记沃德尔挪威杂谈 |
分类: 鸿冈:北京玩到伦敦 |
你小时候最喜欢什么玩具?我立刻能想到的包括积木和自装的上弦小汽车,还有羊拐和空竹。但我好像从来没有过什么绒毛玩具。
不知这是因为当时弄不到,还是父母对它们有成见,也许觉得它们缺乏教育功能?下次通电话的时候得问问母亲。
现在想到绒毛玩具,是因为刚在广播里听一位挪威社会学家介绍她参与的研究,对比不同国家的家庭生活,在这当中玩具熊,或曰“泰迪熊”(Teddy Bear)扮演了关键角色。
心得
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兰迪·沃德尔(Randi Wærdahl)和奥斯陆大学学院(Oslo University College)马丽特·哈尔达(Marit Haldar)的研究跟踪了学校发给六岁小朋友们的玩具熊去各家做客的行踪和心得。
这是挪威学校十多年前开始六岁入学制之后的安排:每班同学发一只玩具熊,平时住在客堂里,但也让它带着日记本轮番跟小朋友回家,到谁家,就由他和全家人给小熊代笔,记述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并且有些什么感想。
这个抱着泰迪熊的可不是普通孩子,而是这个月刚刚接到剑桥入学通知书的Arran Fernandez前几年的照片。他刚满14岁,是剑桥1773年以来最年轻的本科生。
从学校而言这是教学工具,帮助铺垫孩子们从家庭环境迈入学校环境的过程。
全家协商
不过沃德尔博士在广播里说,她们发现这日记对社会学家而言实在是了解当今家庭的宝贵资料。
这是因为通常访谈只会听到一方之词;了解孩子,往往也是通过跟他们身边成年人谈话。而这些日记却是全家人协商的结果,是父母跟孩子坐下来一起写的,因而是他们集体的声音。
家丑不可外扬
写什么,不写什么,当然要考虑影响,考虑脸面:小熊的日记传到我们家了,我们免不了要看看前面几家都写了什么,也必定考虑未来会看我们文字的那些人。我们想制造什么影响呢?
由此说来,小熊日记记录的并不一定是现实,而是理想:我们想在外人面前展现何种的家庭生活? 别忘了家丑不可外扬。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日记反映的其实也就是每家人心目中认为理想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展现自己的生活是符合或者贴近这种理想的。
国际对比
1947年以来,每年圣诞伦敦都会收到挪威赠送的圣诞树,这是1949年的老照片,树下是穿民族装的挪威儿童。
两位学者在挪威搜集到奥斯陆周边主要是中产阶级“小康家庭”的10本这种日记,每本有差不多25户人家对来访小熊生活的记述,也就是说抽样整个有大约250户人家。
之后他们又在中国找到不同的城市里的学校,孩子们也来自经济地位和物质条件相仿的家庭,也是10个班里每班大约25个孩子和家人参加。
挪威滑雪,中国洗浴
在挪威,日记里记述的小熊活动量很大,大部分时间在户外,滑雪、散步、到公园里喂鸭子、到朋友家或爷爷奶奶家去玩。
而且他们经常去参加其他小朋友的生日聚会。250段挪威的记述当中居然提到不下50个生日庆祝会,而相比之下在中国的那些记述里却没有一篇提到生日聚会。
沃德尔博士说,中国的小熊日记里相比之下记述较多的是如何做功课、做家务,在室内花的时间多得多,而且他们很关注感情生活。
洗脸、洗澡、刷牙也是经常提到的事情。小熊们常淋浴,对体味的香臭也十分在意。
个性·合群
挪威的日记里对这些却只字未提。难道那里的小孩就不知道刷牙洗脸?但愿不是。学者对此的解释是,挪威小朋友觉得谈这种事情没有必要。
而这就回到了前面提到的脸面问题:你想让旁人了解什么信息?让他们看到什么东西?对你们的家庭产生什么印象,做出什么结论?
表面上看,中国小熊的记述表现了更多合群行为,日记很重视“做好孩子”,而挪威的则更侧重个性。
第三只眼睛
中国的每本日记里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情节,让人感到大家在追求表达共性的事情,而挪威的则尽量展现与其他家庭不一样的内容。
不过,沃德尔说,挪威的小熊要展现个性,其实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合群行为:生活在强调个性的社会里,展现了个性,难道不才是合群行为吗?
在她说来,小熊的到来对一个家庭而言其实起到第三只眼睛的作用。在日记里用小熊的口吻做的种种记述,也是家长同孩子的谈判,给孩子圈定各种行为准则的机会。
现在在挪威和中国的研究已经完成。学者们在南非乡间的一个项目也刚刚收尾,不过资料尚待分析,而且现在又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展开研究。
想必小熊们还会有更多有趣的故事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