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看得懂连笔字?

标签:
书法连笔字bbc字迹弗洛里英国bbc中国网文化鸿沟鸿冈杂谈 |
分类: 鸿冈:北京玩到伦敦 |
她说倘若她的重孙在阁楼里发现她留下家书,大概得像我们今天看到中世纪欧洲的手稿那样,请专家帮忙才能解读。
基蒂 •伯恩斯•弗洛里(Kitty Burns Florey)最近在《字体与涂写》(Script and Scribble)这本书里探索手写字体的兴衰,并波及书写对人们的思考乃至人生历程的影响。
她让我回想起在北京小学年代练习毛笔字,以及后来在英国学用书法钢笔的尝试。虽然我买了一堆颜体和柳体字帖,但始终没有长进,英文的字帖也都浪费了。
不过,我并不分担弗洛里女士的担忧。
16岁的丘吉尔(1874-1965)给母亲写信,字迹让现在的人看着非常清晰易懂,再过100年这会变得像天书吗 |
技术手段
好几年前我就买过一个能识别我的汉字的电子记事簿。现在的电子技术能做到这个水平,100年后解读她的手迹肯定不费吹灰之力。
对于那时普通人的眼力是否足以看懂今天的连笔字,她的推断却可能无误。汉字草书的下落恐怕也一样。
在这方面我其实也比较超前:80年代来到BBC的时候,我看草书就已经感觉不容易了。
http://www.bbc.co.uk/f/t.gif | |
1330年的拉丁文手抄本麦克尔斯菲尔德(Macclesfield)圣经诗篇现在为剑桥一博物馆收藏。 |
历史教训
当时我们的中文新闻稿和其他广播文稿都是手写的,若不做充分准备就拿着稿子进直播室,我总担心出娄子。
刚来不久有一次临时被抓差,跟一个同事对念他刚写好的报章摘要。我忘了具体什么内容,但讲的是英美关系。
可惜猛看他非常潇洒漂亮的草书,“英”和“美”两个字似乎完全一样,弄得我只能按下中断播音的“咳嗽钮”请教,接着便连蒙带猜,英英美美,美美英英倒着来,一边读,一边想象听众在收音机旁痛斥我胡搅蛮缠。
以后我虽尽量熟悉不同人的字体,但还是竭力回避念没有预先过目的稿件。
左撇子
不过有一个字体格外讨厌的人怎么也躲不开,就是我自己。自己写的稿子需要格外认真阅读、修饰,不然肯定会有认不出来的字让我打磕巴。
不论汉字还是拉丁字母肯定都是右撇子发明的,这从造型上就能判断出来,右手的人是拉着往前走,我等用左手者却要推着干。
这至少是我为自己中英文字迹都见不得人的开脱。
倒退几十年,一般天生的左撇子根本别想用左手写字。有的英国学校里甚至会把这只“坏手”捆住,强迫你用右手。
我在中国的小学老师们没有这么残暴,主要依赖精神压力,而我躲过这种压力,被放任写得一手烂字,是因为父亲在一年级的家长会上告诉老师对我可以顺其自然。
http://www.bbc.co.uk/f/t.gif | |
亨利八世国王(1491-1547)给第二任王后Anne Boleyn的情书。她后来被斩首,但女儿伊丽莎白登基后被奉为烈士。 |
创意至上
我后来有一阵对他的宽容感到惋惜,觉得他是误己子弟。但是再往后知道有些被强制使用右手的人受到精神创伤,终身打上烙印,也就接受了。
字迹东倒西歪,总比精神扭曲好一点吧。
现在刚看到一位英国小学校长的言论更给我打了强心针。
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Devon)阿克斯明斯特(Axminster)天主教小学校长马克•布朗(Mark Brown)说,他们现在教学,最注重的是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有什么想法写下来,而字体是其次的。
他说自从学校调整了这方面的教学观念以来,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大提高。
清晰漂亮
前面提到的作家弗洛里女士说,她也不想恢复自己童年时候老师拿着教鞭在桌上有节奏地敲打,让学生临摹黑板上的字迹的所谓帕梅尔习字法(Palmer Method)。
不过每星期上两节写字课,练好斜体草书,她认为还是应该的。
布朗校长不否认字迹清晰漂亮有追求价值,也还是希望帮助孩子们打下良好基础,不过他说随着孩子们岁数增长,学校会放松一些,只要字迹能让人看懂就行。
我虽然对字体漂亮的人由衷羡慕,但觉得他的指望比较现实、明智。我的爷爷姥姥留下的一些家书放了也有近百年,我看着却大都没有一点困难。
再想想,这可能是因为很多都是用打字机打的。但也许还就是留下这样的家书最体贴后人。
你对此文有何看法?欢迎跟帖评论。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英国的方方面面,欢迎登陆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