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知识点梳理
(2010-12-09 16:22:34)
标签:
杂谈 |
八年级下册《舜发于畎亩之中》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
二、字词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三、翻译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1、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的句子
2、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
3、越王勾践兵败后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王夫差。而吴王夫差战胜后,贪图享乐最终败给勾践,这一史实证明了孟子的
五、整体理解
1、选文的论证方式是
2、选文重在说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否出人才?谈谈你的看法。
答:能,文中的这些人生活在逆境。但他们有意志,有信心,所以才能成才。相反如果我们生活在顺境。只有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努力奋斗,同样能够成长。
3、请分别列举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条名言和一个事例。
4、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以第二段为例具体分析。
答:这段文字以“必先”领起了“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这样一组排比句,读起来一句紧扣一句,非常有气势,而且句式整齐,以短句为主。这样就和前面的长句搭配起来,使文章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5、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答: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常常犯过失重要的是改正,要凭着自己的主观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克服过失,才能成大器。
6、你认为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在其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共同点?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他们都出身卑微,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最终成就了大业。
道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够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答: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但仍需要具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居安思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8、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首先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做事实论据,接着由此推导出造就人才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的观点。然后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记叙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