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过写了自己看看

(2022-03-13 13:11:27)
标签:

木心遗稿

电影的花絮

磁带的b面

审慎心

人类心底深处的同感

分类: 那些书影人
不过写了自己看看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木心遗稿》这本书,是在虎年春节前收到的。

淡黄色软皮精装三册,开本小巧,内文纸张是日本古版书纸,美,然而贵。

春节在家断断续续读完,关注了一下书评——不少人觉得遗稿是一个人的隐私,木心临终前烧掉过自己的许多手稿,他走后再将其结集发表,这算不上恰当吧。

但是,该书编辑陈丹青说:在木心书中,第一人称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总讳莫如深,现在,他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当年我要他写下来,他就咄道:“喔哟,这种话讲过拉倒,写它干嘛!”如今遗稿在眼,他到底还是写了,而且很不少。

木心曾说,自己出版的作品都改了至少十遍,而遗稿里的文字,是从被他丢弃在纽约公寓、本来要扔进火堆的稿本里辑录的,因此带着不加修饰的明灭断续,像一盘磁带的 B面,像一部电影的花絮……少不了他一贯的举重若轻,也有未曾示人的琐碎心事记录,读这些无遮无掩的私房话、随写随止的小心事,一个不被我熟读的木心缓缓走来,是重逢,亦是初遇,更完整,也更鲜活。

从“遗稿”里,能看到木心拟的“人物名单”,有尼采、福楼拜、纪德、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司汤达、莱蒙托夫、哈代、塞尚、屈原、陶潜、鲁迅、张爱玲……比如,被他提到过最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是张爱玲,随时想起便絮叨几句,相对如今海内外张迷,这资格绝对要算老的—— 1943 年张爱玲初试啼声,十六岁的孙璞就读到了:“回想张爱玲在上海快速飞升,我看了就兴奋、喜乐,到处搜罗她的作品,书迴诵佳句都背得出来。不料几十年后,我也阴差阳错,小名叮当响了。”

“遗稿”里,也有木心的“山中问答”,绝大部分遗稿的语气,是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的,如“鲁迅是不会善视我的,背后斥我为‘资产阶级’。张爱玲是瞧不起我的,她会转身借用了苏青的话:‘我又不是写给你看的……’剩下来的,便是我对鲁迅的敬重和对张爱玲的赏叹。”

当然,“遗稿”里更少不了木心为自己开的“人生解药”,还是文学——他向来偷偷写作,抱着“近乎愉悦的绝望”。固然,囚禁与临老的绝望,是很不一样的,但写作是他活着的迹象。他默默写下许许多多短句,姿态万千,并不为发表,不过写了自己看看,算是气过、笑过了。

在这三本小小的遗稿中,还见到了他的慈悲:所有的俏皮背后掩藏着的是希望有人懂他。但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这希望忍着,至少在生前发表的作品里一直忍着,因为总不能自己吆喝:快来懂我啊……

谦逊,没有噪音,才好。有些人的谦虚发出许多噪音来,比傲慢还嚣扰。

老气横秋?不好。如果老气横春,多好。

人在历史的位置,也不过是一个床位。

我看红尘是很小心的 看破了是没法补的。

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埋没了。

……

晚年从美国返回故乡乌镇之前,他决定,不入画廊,不进拍卖行,不接待采访,不作讲演,不发表文章,不收礼物,不题字——此七“不”,是他归国之日的态度,也是对著之纸帛的审慎心。随便拿这本《木心遗稿》和同为散章短句的《加缪手记》对比一下,也显然不同,加缪记下的是人类心底深处的通感,而木心写的,则是在他个人的人生观之下的许多精彩感受。

喜欢热热闹闹中的一番冷清。热闹是过年,冷清是过年时读《木心遗稿》。

一份很好的新年礼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