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诺骨牌第一个倒下的瞬间……

标签:
人的种种欲望刷新三观阅读是一种救赎用得其所维权意识 |
分类: 自圆其说 |
我去医院接种第二针YiMiao,是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
接种完毕后,需要在一个专门的留观室待上30分钟。留观室不大,人却不少,很吵,有人在大声放着抖音视频,有人在大声接打电话,还有人在聊天。
我包里正好有一本新书,是白天一位师长刚送我的新译著《斯塔索夫论俄罗斯绘画艺术》,装帧雅致,图片精美,字体偏大而且编排宽松,看着很舒服。我把书拿出来,倒也并不指望自己能像在安静的环境里那样专注地读下去,只是随手翻翻而已。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渐渐的,噪音越来越小——身边刷抖音的阿姨用上了耳机,讲电话的人去了走廊,大声闲聊的也降低了声音,甚至不聊了,默默看起了手机,最后,本来很吵的留观室变得安安静静,鸦雀无声。
整个过程里,我没有对别人发出的噪音做过一丝一毫反应,比如不满不悦的表情,微小的抗拒动作……什么都没有。我只是尝试集中注意力去读摊在膝上的那本书。难道一本书,一个公共场合看书的行为,就能产生这样的影响力?我实在没有预料到。
再想想,某些时刻一个人出头扭转了局面,或因为做某件事意外带动了一大片——我把这种时刻称为“多米诺骨牌第一个倒下的瞬间……”这样的时刻,生活里其实挺多的。
多年前做一线记者时,认识了一个女孩,她16岁时为了生活从外省乡下跑来这里打工,被一位好心的书店老板收留,到现在十几年了。征得女孩同意我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交给了当时还算是新媒体的网媒同行。
没想到一下子成了爆文,阅读量很快破了百万,发表第二天,女孩和老板的电话被打爆,都是熟人朋友看到文章后询问他们的。这文章给他们造成的影响始料未及,他们的经营困难立刻有了改观,接到了很多订单;当然也带来了恶意骚扰,我深感抱歉,告诫自己以后写文章一定要考虑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影响;最令我意外的是,文章下面一千多条评论(全部展示,并非筛选留言)竟无一差评,都在说读后感受到正能量,这让我甚感安慰。
还比如,我作为用人单位代表在招聘过程中,遇到应聘者问我,作为一个女性做这一行是什么感受?当时有点惊讶,不过也很理解。我们这个行业(此时我已经不做新闻采编业务,被调去做媒体活动策划和运营了)本来女少男多,在男性偏主导的行业内成长起来,还成为领导者的更少。在一次跟团队成员的一对一沟通中,有个年轻女孩说,你让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兼顾好家庭和工作的,女性也可以在这个行业有一席之地,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你这样的人……当时自己挺震动的,我居然还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再比如,我是个书虫,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但是,今天的生活还容得下书的位置吗?读书意味着独处与安静,但也会引发焦虑,因为生活要求得更多且越来越多。但是,人的种种欲望最终会消逝,书却是不死的,它教会人冷静思考,不盲目跟随大众审美,不被时代潮水裹挟,即使这潮水最终将读书人吞没了,书也不会消失。
出于这样的思考,几年前,我在博客里写过一篇《阅读是一种救赎》。没过多久就有博友告诉我,在哪里哪里都看见了这篇文章,有的注明了转载,有的照搬只是抹掉了作者名字,有的甚至署上了别的名字……自媒体兴起后,这篇文章又热闹了,被一些读书公号争相推送,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作者早已不是我的名字。
一篇很随意的文字造成的影响,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始终保持沉默的理由是:如果那些搬用者真的觉得这些文字触发了共鸣,如果这些文字当真引发了人们的阅读欲望,那么这些文字也算用得其所,我也可以安慰自己没白写。有人批评我“缺乏维权意识”,我知法懂法,但这也许算一个例外?首先我没时间到处去跟人“讨个说法”;再说,成为多米诺骨牌里第一个倒下的瞬间,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