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最可贵的东西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2020-05-31 13:32:06)
标签: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不合时宜

哪壶不开提哪壶

好奇心

包容和强大

分类: 自圆其说

前段时间相当抒情的《后浪》刷屏时,我就在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突然流行起各种取悦年轻人的手段来了?

在很多年轻人跟着视频狂欢的同时,有一部分年轻人显然清醒得很,看见“知乎”上有人冷冷回道:我们不需要选择的权利,我们需要物质自由的权利。

结合如今城市里很多混得灰头土脸的年轻人的现状来看,这个回答也算切中肯綮。

曾经中老年人对青年的态度也是酷过的。王朔听别人说他老了过时了,回怼:我年轻过,你老过吗?

日本女演员树木希林(演完《小偷家族》后去世)在面对“如何给年轻人建议”这种问题时说:如果我是年轻人啊,老年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听的。

我觉得,如果我是一个年轻人,相比“爹味”的说教以及“后浪”式的谄媚,我会更加尊重像王朔和树木希林这样的中老年人,因为他们有一种清醒的处世态度,也有对年轻人的正常的认知。

有时想:按照我们这里的划分法,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只有17年,从18-35岁,而35-60岁的中年期相对漫长得多,老年就更长了,从60岁直到死。——与其把这大段时间看得暗无天日,盯着别人的青春羡慕不已,为什么不让现在的自己尽量变得好一点呢?


人最可贵的东西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没想到正面例子来自许知远,一个我曾经觉得好笑的人。——他永远自我感觉良好,总是笨拙执拗地选择宏大命题,他的访谈也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显得偏激而不得体……现在却开始有点佩服他。

最近看了一场他在快手的直播,主题叫“我们的中场战事”。聊到“中年”这个话题时,许知远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特别讨厌大家青春崇拜,只有一个非常愚蠢的时代才会整天崇拜青春,一个早衰的时代才会讨论中年危机,我们这个社会是在精神上早衰了。”

许知远算是一个作家型主持人,《十三邀》是他最知名的节目。他访谈时一些令人愕然的言论和做法,在网络上曾被大规模地嘲笑过,但他似乎从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而且很难得的是,他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近于鲁莽的好奇心、理想主义和我行我素,别说中年人,那是很多年轻人都没拥有的东西,这算不算一种包容和强大呢?

所有人看到批评都不会开心的,他用来应对批评和嘲笑的方法是:不用微博,与世界保持一种礼貌而安全的距离,与有相似价值观的朋友彼此支持。——这个办法听起来傻兮兮,实际是有效的。

他允许自己晃晃悠悠地过日子,春节后的三个月,他一直住在一家日本民宿,跟民宿老板和三三两两游客呆在一起,读书,聊天,锻炼,学日语。

他始终还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细腻的感受和观察力。在浅草寺跑步时会想象曾经的喧哗与如今的萧瑟,地震时阳台上挂的衬衣的抖动能给他带来思绪万千,很多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被他拾起,他说人最可贵的东西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点倒蛮符合他自己的状态——自由和无用,在当下都是稀罕物呀。

我看过他采访“日剧大神”木村拓哉的那期《十三邀》,很喜欢他们两人在山间边走边聊的段落。——面对木村拓哉,许老师真是彻彻底底败下阵来,他自以为是的深度,矫揉造作的问题,失之偏颇的看法……都在木村拓哉平静的眼神中烟消云散,他居然还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还记得有一期他干脆不做采访了,跑去谭嗣同的墓地坐着,找来学者和他一起对谈谭嗣同的思想,做过职业记者的我看得都要倒吸一口凉气,我们就是写篇稿子都不敢这么任性啊,他背后可是一个涉及到很多人和赞助商的视频团队啊!应该说,他在工作领域里是尽量做到了自由,也享受了无用。

看他的直播,我还突然发现了人到中老年的另一好处是:对自己更有自知之明了。许知远说他在30岁的时候特别焦灼,但是过了四十岁,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不会再逼迫自己了,内心也安定了。

我也有这种感受。如果让我穿越回20岁,我是不愿意的,恢复青春都无法让我放弃现在的生活。我认为,人们常说的年轻真好,有时是一种蛊惑和安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穿越荒诞
后一篇:生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