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耐心的眼睛和耳朵

(2019-12-15 13:00:07)
标签:

何伟《江城》

普林斯顿大学

牛津大学

莎士比亚戏剧

眷恋的故土

分类: 那些书影人

《江城》这本书,我是在博友“巢_巢”的文字里发现的。

她没有多说书的内容。所以,在翻开《江城》之前,我对这本书到底是写什么的,一点概念也没有。在我的想象里,它大概是本游记吧?也可能是关于中国社会文化层面的探讨?——我完全没想到,它其实只是作者在涪陵的两年教书生涯的生活记录而已。

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并不是这种形式有问题,只是这实在也太容易了。

书的作者彼得 •海斯勒,美国人,中文名何伟,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牛津大学研究生毕业。1996年,27岁的他随美国和平志愿者计划来到中国,在涪陵师范专科学校教了两年英文,于是有了这本《江城》。

温和宽容的笔调,细腻生动的描绘,远近适中的视角,还有贯穿始终的自我调侃——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令人相当轻松愉快,难怪十分畅销。

可是说真的,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任何一个像何伟那样受过良好教育,有敏锐的观察力,有生活的热情和适应陌生环境勇气的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工作了两年,记录下他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人和事,看起来差不多就会是这本书的样子嘛。


有耐心的眼睛和耳朵

吴冠中油画《长江山城》,作于1974年


“……涪陵的楼房,大多看上去像是十年前扔在那儿似的,而事实上,这个地方的城市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这里是独立的、后来为汉人所统治的巴国部落的首都。之后,差不多每一个朝代都把这里设为区域性行政中心,还各自取了不同的名字:周朝称枳县,汉朝称涪陵,晋朝称枳县,北周称汉平,隋朝称凉州,唐朝称涪州,宋朝称夔州,元、明朝称它重庆,清朝再称涪州,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后,又改称涪陵……

在何伟的笔下,小城生活变得清晰而有据可依。

他和学生一起排演莎士比亚戏剧;当他的学生自杀时,他能准确推断出她遭受到了什么样的命运打击;他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深入他们的生活;这些人在他笔下逐渐拥有了一种光芒,与那些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遥相对应起来,从中我隐约认出了被新时代进化过的“阿 Q和范爱农”,还有被改革大潮冲击的“盖茨比和黛西”,即便是大街上拉二胡的盲人乞丐,他也给了一段精彩的白描:

“二胡继续拉着。音乐自如起落,声音从蛇皮盒里流出,从不被急速的车流人流声所淹没。最后那男人停住了。他轻轻放下二胡,掏出了烟管,他用手指触摸烟草卷,叫唤他的女儿。女儿小心点着了烟管。盲男人深吸一口后仰休息,城市上空的轰鸣声围绕着他。”

……

巢_ 巢说:“关于涪陵,我原来只知道榨菜,现在通过一个美国人,开始有所了解了。”我也是。我还记得当年从重庆坐长江游轮到武汉,游轮离开重庆,经过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涪陵”,听广播里报出这个地名,我脑子里一瞬间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出榨菜。

我得承认,虽然我觉得《江城》写起来“很容易”,但这样的书还是弥足珍贵。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很多毕业于普林斯顿和牛津的美国人会去涪陵教书,大概连我周围去涪陵教书的人都不怎么有。——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太多像涪陵这样的小城,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迁,它们通常都隔绝于主流叙事之外,只是在偶有极端事件发生之时,才能跃上公众的视野。它们面目模糊,看起来乏善可陈,然而只要你走得足够近,看得足够仔细,有足够的谦卑心和同情心,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和何伟笔下的涪陵一样,韵味十足。

那些并不出众、有时候简直灰头土脸的山水,村庄,田园,江流,茶馆,酒肆,本来就是我们在心底里所眷恋的故土,但是只有涪陵有幸,被来自远方的何伟写了下来。

这也许是因为在今天,在我们的生活里,有耐心的眼睛和耳朵都太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