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

标签:
一个人旅行守脑如玉达摩东来不受人惑的人精神生活的独自性 |
分类: 自圆其说 |
有件事情要很快做出决定,要拍板。其实我很害怕拍板,这意味着自己没有退路。
周围有很多嘈杂的声音,出主意,表质疑,提建议,豁翎子……整日里被吵吵得不得安宁,脑子里同时有几百个声音在说话,无法很清醒地来决定任何事情。
有个认识很久的朋友,在远郊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几次邀请我。正好,到乡下去醒醒脑吧。
到了那里,她给我泡茶。泡的是花茶,玫瑰。想想,又添了几朵蒲公英。一个媚艳,一个素淡,不是一条道上的。端起喝时却看见,玫瑰浮在上面,蒲公英沉在杯底,各自有了各自的位置。她说,蒲公英呢,有一种安守低处的清心,它喜欢沉下来,慢慢吐尽自己体内的芬芳。——这很像禅语。不大懂,只好唔了一声。
晚饭后一起出去走走。周围很多虫声和草声都从寂静中浮出来。我这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仿佛是一双苏醒了的耳朵、再生的耳朵,突然发现了耳穴里的巨大空洞和辽阔,还有各种天籁的纤细、脆弱、精微以及丰富。只要停止说话,只要压下呼吸,遥远之处墙根下的一声虫鸣也可洪亮如雷,急切如鼓,绵延如潮,朝着我的耳膜全线展开,忽长忽短忽高忽低地扑打而来,感觉脑醒之前,耳先醒了。
清晨又醒得很早,干脆早点起床。鸡声狗吠全无,窗外落满月色,知道自己早起不是为看月色,还是走到窗前看了片刻。不多时,初升的太阳就将一切慢慢镀成金色,先是暗光,再是潮湿的光芒,然后,变成亮闪闪的金色光芒,将草地、灌木丛的轮廓和郁郁葱葱的树林镀成金色。我的眼睛也像洗了澡一般清亮。——乡村的日出令我喜欢。乡村的日出饱含着希望,而城市的日出只是存在和苏醒。后者让你活着,前者则让你思考。——相信时间的张力。很多事情和人不要放在一个点去看,要放在一条线去看,才能看得明白;或者换个视角去看,才能慢慢理解一些东西。缓慢的兑变,自有它的力量。
也就是在这个日色渐渐明亮的时候,我在内心做出了决定。板拍下来了,似乎很简单。
在这个朋友的眼里心里,我一直是多年前那个采访过她的“让人感觉很舒服”的记者。她不理解也无意了解我的工作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她从来不多问什么,这是我喜欢她的地方。吃过早饭,我辞别时,她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她肯定能感觉到,我比昨天刚来时轻松了很多。
对我而言,从日常生活里抽身而出的感觉,和我读书写作的感觉是一样的,更近于一个人旅行,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高原或海边,呼吸着密度与平日不同的空气,辨识着异地草木的种类与气味,看一看不熟悉的脸和景物,听一听不懂的方言,停驻一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异域,也可以随性所至,随时修改路线。
最后,再重回日常生活。——我刚从遥远之地回来,带着新鲜空气,另外一种日出或黄昏的色彩,遥遥地照亮了我的脸。我合上书本和电脑,掩上心里的门,把现实的门打开。我也许和家人谈到这些精神风景的边角,也可能什么都不说,他们都是各有所忙的人,不会偷窥我的心思,很尊重我完整的孤独。这也是精神生活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独自性。
胡适先生在给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的赠言里,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何为“不受人惑的人”?
胡适先生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不会轻易相信人。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
胡适先生的话,更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要经常“醒脑”,才能像哲人说的“守脑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