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说话的鱼
说话的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793
  • 关注人气:4,3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莫言吆喝《蛙》

(2013-01-31 12:51:49)
标签:

计划生育

莫言小说

小四郭敬明

蓝蛙俱乐部

中国国情

分类: 那些书影人

大约三年前,2009年12月,我在上海看莫言宣传自己的新作《蛙》。

    首发式的地点选在“蓝蛙俱乐部”,暗合了书名的“蛙”——这是茂名路上安静的西餐厅,晚上是酒吧,美式风格,没有舞池,也没有很HIGH的音乐,是一群朋友聊天的好去处,很适合举办见面会之类的活动。

那天晚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活动开始后,主办方宣称的“神秘嘉宾”——“小四”郭敬明来了,引起记者一迭声的惊诧:实力如莫言(当时他已被认作“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者,竟也需要如此这般地吆喝买卖么?

莫言说,不是的,只是借机跟年轻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对人类的一些本质看法总还有一致性,我写得热泪盈眶的地方,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吧?”甚至调侃说,反正请郭敬明“助阵”也无需给“出场费”,“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给个几百块岂不是看不起他?请他吃顿汉堡包就得了。”

我嘀咕,人家小四也不是个吃汉堡包的人哪,他若是爱吃汉堡包,何至于瘦小得跟个知了似的?不过,尽管瘦小,但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绝非“侥幸”二字而已,单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响,郭敬明是这么说的,“我念书那会儿就读莫言老师的书了,他是我的偶像。尽管我们年轻作家的创作还有很多青涩、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师对我们却一直持鼓励和期许的态度,我非常尊重他。”“莫言老师的新作《蛙》写的是我们80后出生那个年代的故事,是我们的生命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我们充满神秘的吸引力”。

哈哈,没得说,两人一逗一捧,配合默契。——如今,莫言的书已经不再需要“小四”帮着站台就被一抢而空了,但是买了以后,真正认真读的有几人?莫言自己也承认,“也许年轻人看《蛙》,就跟我读《盗墓笔记》的感觉差不多?”——在人的生存的压力远比生活的尊严重要的时代里,他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力作,肯定远不如热播剧《蜗居》那般容易俘获年轻屌丝的心。

说起来,那会儿的莫言,就人称是“当代最具活力的中国作家”,以《蛙》而论,笔力雄健而不失幽默,那一段“姑姑”率领计划生育工作组,在江上围追堵截“超生游击队”的文字,当真是叙述的狂欢,读来直似梁山好汉大胜高俅水军般淋漓。可是,诚如莫言自己所说,“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而“《蛙》只有二十几万字,单从体积上来说就不够”。——向来以下笔汪洋恣肆著称的莫言,何以在写计划生育这样一个“个人之痛,民众之痛,也是国家之痛”的题材时,居然连“体积”都没有写够,以至它终究不够“鲸鱼”不够响亮不够沉重呢?我琢磨着这个问题,最终却没有提问,现在后悔也晚了。

莫言得了诺贝尔奖,当年的那一幕又被我回想起来——或许是因为,尽管莫言一再声称“作家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人性,不惧敏感”,但以他奔花甲之年的人对“国情”的理解,且作品又得抵达设定的目标,让多方接受乃至满意,想法一多,下笔自然顾忌就颇多?正如他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那几个故事,有人夸其平实质朴,有人责其世故油滑,有人说他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