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
(2012-04-09 14:19:18)
标签:
乡关何处伪怀乡地方志海归背井离乡 |
分类: 城市日记 |
被人问: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几十年,像你这样的本地人,如今在这个城市里成为了“少数民族”?是什么样的感觉?
倒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已经处在这样的状态里很多年,习惯了。
硬要说“移民城市”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当我无意间说出本地方言时,会面对别人热情而好奇的笑容,他们听不懂我的话;是酒吧里身边明明都是东方面孔,开口才知道,左边那位是日本人而右边坐的则是韩国人;是如果说起本地的历史典故,滥竽充数的我会被周围的人恭敬地当作活人版的“地方志”而尴尬得无地自容;是朋友们经常会在需要抒情的时候,对我叹道:在我们老家,碰到这事,那该是怎样怎样的……
我的同事大多数都是外地人,都有高学历,不少还是海归,很努力,很敬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也挣扎得很辛苦。我们都是生活在别处,背井离乡啊!他们经常这样说。——我也经常看到他们在文字里,温暖地叙述故乡的某棵树,院子里的某口井,过年的某个风俗,家里的某个老人……但是回想起来,似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过,要重新回到故乡去开始生活?有个也是外乡人的同事,给这类文字下了个定义:伪怀乡。他说,写来安慰自己罢了,如果你反问我,这么怀念故乡,为啥不回去生活?我一准会跟你急哦。
我笑。他们的怀乡,绝对不虚伪,绝对真实,正如他们的再也不肯回到故乡也是真实的一样——人生总是这样矛盾分裂,二律背反。在异乡,谈论回忆故乡是一种心灵按摩,故乡被美化升华,成为情感释放的缺口。但如果真让他们回家,回去做啥?没钱没希望,人生的梦想没有了实现的舞台。他们离开故乡来到城市,就是为了追求富裕的时尚的城市的幸福,定居下来,过上体面的生活,若干年后,这里就成为了自己孩子的故乡。
故乡,也许仅是被用来回忆的?也许总是被用来抛弃的?
但是最近遇到了一个例外。颜君来自安徽,大学毕业后在这里奋斗了15年,已经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董事副总经理。最近他辞去了职务,准备回到老家的城市,开一家主题餐厅。熟人都很奇怪他的决定,说那个小地方,恐怕都不知“主题餐厅”为何物吧?你不会是钱多了烧包的吧?
我曾经听他讲过自己的身世,倒是对他的决定有些理解。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早亡,有三个姐姐,姐姐们都是初中没读完就辛苦打工挣钱,供他这个家里的唯一男孩读完了大学。现在,姐姐们都有各自的家,生活依然拮据,他常接济她们,但她们又很自尊地不愿接受,他也觉得这不是根本的长久之计。“我不是心血来潮,我回老家去做了市场调查,经营发展计划和必要的人脉资源也都准备好了。而且,我可以分些股份给每个姐姐,让她们都来帮我打理那家餐厅,一开始赚不了大钱不要紧,家里人至少能经常聚到一起,姐姐们挣了钱也能心安理得,她们都对我有恩,是我的仙女啊。”
他一向以利落精干的企业管理者形象示人,内心却葆有这般的柔软,真好。虽然不怀疑他的经营能力,但是如此理想化个人化的计划,还是让周围人替他捏汗,万一时运不济或者水土不服,赔光了怎么办?他说,赔光了我再回来赚呗!似乎已经周到地考虑了一切。
嗯,那么,请一路走好。不管怎样,他的姐姐是幸运的,他的故乡也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