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球迷哲学
(2011-10-15 23:46:10)
标签:
上海大师赛费德勒德约科维奇多尔戈博洛夫锦织圭 |
分类: 网球 |
这两天我去了上海网球大师赛。我不是体育记者,我的工作跟网球毫无关系,我只是个网球迷——但我毕竟供职于媒体,离上海又是那么近,高铁只要不遭雷劈,30分钟也就到了,要找个理由去大师赛走一遭,不算多么困难的事情哈。
去之前,早知道费德勒和德约科维奇都不来上海,让准备了一年烈火烹油的赛事一下子掉进了冰窖里。他们的赛事总监叹息说:这就像精心准备了一场生日宴会,临到了主人却没来一样!好在我很少追星——今年稍有例外,虽然不是奶粉,却本来打算追费德勒弄个合影的,近来眼见得他年纪渐长,状态不断下滑,以后要见到他恐怕越来越不容易了——但他不来,这个打算也就作罢。
坐在旗忠森林网球中心球场里,白天云淡风轻,夜里星辉月朗,场上激战正酣,天空里不时有飞机隆隆地掠过(靠近虹桥机场),很多球员说,这里颇似法拉盛公园的美国网球公开赛,上海人闻听此话是很受用的。
看着球,我就想,不来的人,自然有他们不来的道理。精力不支的,身体有伤的,即便硬让他们来了,状态又能好到哪里去?比赛又能精彩到哪里去?巡回赛里,打得好的球员很多,但状态的好坏是不停起伏波动的,如果正好看到了某一位处于巅峰状态的球员,打出了他一生中少见的一场绝妙好球,或者经历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节点,那岂不是一份造化,一种缘分?几年前,我在上海看到那一年的法网冠军、如日中天的阿根廷人高迪奥2:1逆转智利火炮冈萨雷斯,个人以为这是他打得最漂亮的一场球,比在法网打得好太多了——法网夺冠,更多的只是因为对手科里亚的受伤——但第二天,他却不可思议地以两个6:0,干干净净地输给了费德勒,他脸上写满恍惚,征战巡回赛时总是带着自己的心理医生,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打球,当年那个在红土场上享受万众欢呼的英俊少年,如今在哪里?还有纳达尔。看他如今受累于赞助商的频繁活动,看他情绪不高地出席有专人掐表控制时间的采访,我更加怀念2005年,首次在上海露面的璨如朝阳的那颗豆子,经常是一副傻傻的可爱表情,汗衫的短袖下露出两臂完美的肌肉,像大力水手一样把小朋友抱起来。
日本的茶道说,一期一会。“一期”就是一生,“一会”就是一次相会,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不能重复,所以说,每一次相会都是一生仅有的一次。要珍惜。
我还喜欢,在外场近距离地看一些有潜力的新人比赛,比如之前的加斯奎特、古尔比斯、德约科维奇,现在看来,只有德约科维奇成了大气候。记得初次在上海遇见他,那天他正好输了球,输给谁?我已经忘了,肯定不是什么了得之辈。他瘦削,疲惫,失落,眼神黯淡,合影时站在那里肩膀一高一低,如果现在把这张照片举给不可一世的他看,他还会认出自己吗?今年我特意看了多尔戈波洛夫、迪米特洛夫、锦织圭等新秀的比赛,多尔戈波洛夫的球风妖气十足,他的球迷很多,球迷是最青睐初露头角的天才少年的。他的一场比赛被安排在四号球场打,观众席只有三排座位,能清楚看到他脸上的青春痘痕,听到他如风一般发球时细微拉长的呻吟。我恰好坐在他那位跟他一样长发飘飘表情诡异的教练旁边,他经常嘴里轻声喊着“萨沙”来鼓励着弟子,一个盘末关键球刚落地,却忽然指着天边鲜红的落日,转头对我笑道:Beautiful sunset!我觉得这个教练也蛮妖气的。还有日本新秀锦织圭,在日本球迷的热切期待中,居然生生吞下了穆雷送的一个“蛋”!但在赛后的新闻会上,还是跟以往一样平和,眼神湿而亮,回答问题前,总是先腼腆一笑,显然还没有学会端起架子,多好。
西方的哲人说,再美丽的蝴蝶,其前身都是丑陋的毛虫,当人们欣赏蝴蝶的美丽时,请不要提起它的毛虫模样。不提不提。但我却有幸知道,毛虫,其实也是蛮可爱的。
我一直就是个喜欢胡思乱想那些玄而幻之的哲理的人。整理衣柜时,我就曾经自封“衣柜哲学家”,今天看网球的我,一不小心,又把自己包装成“看台哲学家”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