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诗人节
(2011-06-06 16:23:48)
标签:
端午节诗经楚辞顾城海子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今天是端午节。我不爱吃粽子,但想起苏州的俗语:“端午不吃粽,死后呒人送”,笑了,马上拿出豆沙粽吃两个。不是担心自己死后没人送,而是那句俗语的背后,自有一股及其郑重而虔诚的气息,让我臣服。
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纭,最主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受此影响,总觉得端午节应该跟诗与诗人有关。虽然,愚笨如我是看不大清楚现代诗歌的意义的,我的知识准备,决定了我读诗的上限是“风雅颂”,而下限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有熟人出了诗集,捧来请我“指正”,历来是被我视为畏途的。
有个我的大学同学,当年在校园里曾经给我看他写的诗,写的什么,现在一句也不记得了。他平日里独来独往,清高孤傲,走路仰头望天,但成绩优秀。现在他是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的英美文学教授,且在公共政治领域里名声显赫,著作等身,生活语境完全是英语,跟汉语几乎无关。前些日子他回国讲学,喝茶聊天之间,我问他还写诗吗?他说当然,这是保持汉语语感的最好方法,还让我推荐几个“优秀的当代诗人”作品给他,害我一阵张口结舌,这要求明显超出了我的知识准备……当代诗人,肯定有很多,但这“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还有一个是我曾经的同事。大学刚毕业我当过一阵中学教师,他跟我一个教研室,看过他写的诗,印象里是天一句地一句、看不懂还不好意思说的那一类。离开学校后,就没跟他再见过面。去年某日,正在街边等车,忽然一辆 VOLVO在我身边停下,他探出头来招呼我,还坚持要送我去目的地。路上我打量他,英俊挺拔依旧,20年的岁月在他身上几乎痕迹全无。我问他还写诗吗?他说写啊,每天晚上都写,哪天不写就感觉缺了点东西。我吃惊:那你可以出个诗集啊!他笑,以后再说吧。其实就写给自己看,不是也很好?
还有一个,也是我曾经的同事。——当今的媒体人,做内容的,整天被套在潮流的枷锁里鹦鹉学舌,做营销的,又往往被数字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他是少有的让我感觉除了工作之外、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感”经常有所焦虑的人,但很久都不知道他是诗人。后来他去了北京工作,前些年告诉我,搞了一个“电视诗会系列”——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CCTV 都会播出。在今天搞这一摊,想来是很不容易的?虽然一直觉得,诗,适合想象,适合吟咏,就是不适合表演,尤其是由那些不甚明了诗歌意境的演员来朗诵。但是,我也忽然明白,一个人真正钟情某种东西,内心有召唤的,千回百转,最终还是会走回到自己的路上去。
……
据说,诗人海子,就是写“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位,在他自杀前的流浪岁月中,身上没有一分钱,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他走进河北昌平的一家饭店,直说自己没有钱,但可以给老板读诗,换一顿饭吃。老板说他听不懂诗,但他可以管诗人吃饭。
真的,我们可以不懂诗,但一定要懂得尊敬诗和诗人。这种尊敬,是诗人旅途中的路人,寒冬里的柴火,四季里的粮食,是诗人需要的养分和绽放的信心,让诗人成为诗人。
很多国家有诗歌节,一般是定在他们民族著名大诗人的生日那一天——比如泰戈尔之于印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我想,中国如果要有个诗歌节,端午节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推崇诗的民族,无论如何,要强于一个只推崇金钱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