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及其诗歌艺术

(2012-03-02 08:49:24)
标签:

唐玄宗

李白

浪漫主义

苏轼

陆游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之一

   http://s5/orignal/5620939a5ae5d268b0084       李白及其诗歌艺术

                              扬州中学西区校  冰河

 

   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李白在此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后来一直在全国各地游历和做官。

  二十五岁时李白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二、李白诗歌艺术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歌中,有对当时腐朽势力的猛烈抨击,有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情讴歌,有对个人抑郁不平处境的愤激抗挣,也有对游侠生活的向往……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http://s1/middle/5bc41e82hb19d86640ca0&690

        附:李白诗歌艺术特色

作者:相约李白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个高峰的顶点。从公元 712年之后的半个世纪(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历史上称为盛唐。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而李白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杰出者,被尊为“诗仙”。“昔年有狂客,号为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名声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寄李白十二韵》杜甫)既是对李白的积极称赞,又对李白诗歌的后世影响做了预言。明代诗人方孝孺更是把李白推向了极致:“泰山高兮高可夷,沧海深兮深可涸;惟有李白天才夺造化,世人孰得窥其作?我言李白无古双,至今采石生辉光。”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诗歌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他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的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与李白的身世遭遇有关: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正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的这些东西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又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热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

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一般诗人“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和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一、李白诗歌有着极强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

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李白有壮浪放旷的青年时代。在青年时代,沐浴了盛唐的时代氛围,培植了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同时,李白又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但是,由于后来长期的云游又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仍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可李白还是愿意钟情于:“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他的一生又是怀才不遇的,以至于浪迹天涯,抱酒而歌。也许就象财富容易招来盗贼,过多的才华免不了挫折和落魄——但如此丰富的生命,却如此狼狈的生活,不免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白的心很大,诗绝不是他心目中的人生主题,诗只是他对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人当然不会真正爱山,李白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许其中也有些许无奈,于是乎发出了“余风激兮万世”的感慨。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却几次难以遇合,在行为上功名强烈直至乞求权贵,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愤世疾俗。在他留下的 1000多首诗歌中,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夸张之词,豪言壮语中时时表现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对现实不满集中于从政之志无法实现上,痛恨厌恶的只是阻塞了他上进之路的小人,而对皇帝、权贵则是慧眼没识他的才干。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自己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因为李白浪漫,所以他的饮酒诗句中总洋溢着劝饮行乐、开朗乐观的情调。可铁的现实总无法成就浪漫的理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饮酒时。诗人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可以让人看到他压抑在内心的苦闷挣扎。即使是轻松自娱的“对影成三人”也蕴含了一份孤独与无奈。李白与酒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 ,只有“醉”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命运多舛、痛不欲生;进入醉酒的幻境才能摆脱现实的痛。诗人浪漫而坚强,饮酒时总会含笑而歌,但真感情在不经意间的流露使他本欲掩饰的痛苦反倒欲盖弥彰。他作饮酒诗,在诗中他仰天大笑,他越纵情欢歌,这些都是诗人埋葬痛苦的方式。

李白除了是个天才诗人,还兼有游侠、侠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所气质和行径。李白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正如龚自珍所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由此可见李白是兼容儒、仙、侠三种思想。一方面,他接受儒家思想不仅要“独善其身”,同时还要“兼济天下”,要“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另一方面,他又接受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的一切权贵;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的影响,在他的身上存在着“以武犯禁”“不爱其身”“羞伐其德”的游侠精神。他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李白把本不相容的三种思想结合起来,成了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那就是“功成身退”。他钦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希望自己创建一番事业“然后与陶朱、留侯泛五湖,戏沧洲”,然而在那种社会条件下,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没有得到实现。但他又执著追求了一生,因而他的诗充满了矛盾、冲突,遭受打击之后又滋生了愤懑、狂放。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甚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上承屈原,将中国诗歌的浪漫精神推向了顶峰。他一生写诗较多,且最有个性的是古题乐府、歌行及绝句。李白的乐府虽用古题,却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现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上之回》等;二是用古题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行路难》、《远别离》、《将进酒》等,李白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与情绪融入其中,写得最富有个性特点。除了古题乐府外,李白写得最能体现其特点的还有歌行体。歌行或称七言歌行,是唐诗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兴起于初唐,兴盛于盛唐。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把抒情诗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其特点是感情强烈,一气直下,纵笔挥洒,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神来、气来的个性。这类诗歌最有代表性的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 岑征君》、《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王壶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李白擅长的第二种体裁是绝句。如果说乐府歌行尤其是歌行体现了李白诗豪放飘逸的一面的话,李白的绝句在盛唐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就数量而言,他的诗集共有五七言绝句159首(五绝79,七绝80首),深得好评。胡应麟称“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将他的五绝与王维相比云:“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他的七言与王昌龄并称,明人焦竑《诗评》云:“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清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卢世《紫房余论》:“天生太白、王昌龄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

李白的绝句,大都写得清新自然,而又含蓄丰富,有无尽情思。其风格有的清丽宁静、有的洒脱自然,有的俊逸爽朗。不论何者,大都能以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李白诗主要是“以气为主”,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述。因此,他的诗经常是“以气夺人”,一气呵成。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里的大鹏,并非是庄子逍遥自适的大鹏,是奋翅凌云而展现自己的奇异的大鹏。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

他在《行路难》中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想渡黄河但冰封流阻,想登太行却积雪满山。看看四周都是岔路,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相信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图大志,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诗人以行路的艰难比喻世路的险阻,倾吐出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说明李白面对眼前现实,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岐途甚多,要走的路在何方?他感到前途茫然,未来难卜。但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有着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岐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将会有一天能乘浩荡长风破万里巨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句气势上波澜起伏,跳跃纵横,既显示了诗人对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李白是一个满怀济世之志的具有儒家思想的人,同时退隐修道游访名山的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虽然才高八斗,学艺高超,然而政治思想天真幼稚,使他在仕途上一败再败。思想上的矛盾,满腹才学和不得展志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诗人感到迷茫,酒的世界便成了李白避世的世外桃源。在酒的世界里,诗人可以尽情游乐,不受任何封建教条的束缚,也不必向封建统治者低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何等的逍遥不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又是何等的洒脱。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高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这一对对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真是“行路难,行路难”!

在她的诗篇《江上吟》中,李白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多诗歌都是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又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就是李白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理想。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江河日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朝来。诗人感到徒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只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满腔忿慨喷薄而出,滚滚滔滔。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强烈愤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永王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乱军立功,却不料永王被肃宗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被判流放夜郎。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笛》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诗表明他对国家的眷恋,对惨遭流放的绝望。返回长安,报效国家的机会再也没有了,他像一个在沙漠中无望跋涉的人。对生活还充满向往却自知无望,忧伤和悲苦充溢于他的胸中。此时所有心中的委屈和复杂的感慨,只好借助于这首诗抒发出来。又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宗明义表达了自己阔大的胸襟,也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不仅表现出他对权贵们的极端蔑视与抗争,更在于与黑暗朝政的彻底决绝。

二、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

唐代几乎所有重要诗歌流派的大家、名家都遭受过贬谪,数目之多、地域之广、创作成就之高,都是其他朝代无法匹及的。贬谪对诗人的影响不仅在生活方面,同时影响到他们的创作情绪,由此带来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变化。唐代知识分子与科举结缘以觅取社会声誉和政治出路,因此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有关的诗歌,如赴举自述诗、登科抒怀诗、下第志感诗、送人赴举诗、贺人及第诗、慰人落第诗等。

李白的一生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生都处在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景况中。因此他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李白四十二岁那年受诏奉为供奉翰林。但因酒醉戏贵妃,又不满朝政,苦于不被重用,只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气度这种豪情,真是古今罕见,贺知章就曾赞他为“谪仙人”,因而李白有“诗仙”盛誉。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安史之乱之时,李白曾参加了李嶙的幕府,获罪流放到夜郎,行至巫山遇大赦,后避居庐山屏风叠。李白的晚年比较凄惨,宝应元年,病死在族叔李阳冰家中,有人传说是酒醉坠水而亡,死后葬在青山的采石矶。

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孤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愿;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出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他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虽然李白的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一发而不可节制。李白诗歌的想象非常丰富瑰丽、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诗人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诗中想象更为非凡的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通过奇谲瑰丽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的梦境仙界。这些想象之辞,奇幻之笔,或神奇,或瑰丽,或诞幻,或壮美,天马行空,奇幻交织。又如:“西岳峥嵘可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西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三、李白诗歌意象的壮美和优美

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瑰奇宏阔之美。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其中,《蜀道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二,奔腾浩荡之美。他的诗歌具有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爆发式的抒情。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三,纵横变幻之美。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纵横变幻,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具有很大跳跃性。如《江上吟》。

第四,清水芙蓉之美。李白诗歌的语言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如《古朗月行》。

李白诗的壮美意象与作诗的宏大气魄和想象力非常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有许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庞大的壮观事物颇为倾心,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常是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如《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间。长风儿万里,吹度玉门关”。“明月出天山,苍海云海问”,以凌空欲飞之笔,生动展现了一轮明月在云海苍茫、气势磅礴的天山云雾间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举目去,那浩浩长风从遥远天山吹来,以不可抵挡之势横跃万里山川,一直吹到玉门关内。由天山明月、苍海云海、万里长风所构成的境界是何其雄奇和阔大。又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西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首诗着重写浩浩荡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有巨大的约束力和反作用。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了无数的回旋,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奇观丽景,境界何其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御虚舟》)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这些雄伟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崇高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还有《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云,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李白笔下的这些山水景物,构成了雄伟壮丽的意象。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风……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这些诗句写的是牛渚夜景。牛渚夜景是碧海青天,万里无云,廖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这些都在夜色中溶为一体,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空阔渺远且十分优美的境界!还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这些诗句写九叠云屏的云彩如锦绣般四布,彩云的影子倒映在明净的湖里泛出鳞鳞红光。九叠云屏有三叠泉水势三折而下,好像银河挂在石梁上。翠绿的倒影、绯红彩霞映衬着一轮红日。这些由屏风、云、明湖、银河、香炉、瀑布、翠影、红霞、朝日等景物已构成一幅非常清新明丽的意象画,如《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些诗句中松云、明月、迷花、高山、清芬等景物也构成一幅优美的意境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肖溪行》)。“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绿竹、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白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白波、白鹿、白水、白鹭洲、白帝等这些都是白色的透明体。因此在他的诗中用得较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如“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宴梅道士山房》)。“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三首》其一)。“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浪至此回”(《望天门山》)。“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秋浦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白也甚喜欢金、青、黄、绿、紫等色彩的事物。但在李白诗歌里,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月亮了。月的形象在他的诗歌民反复出现。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俳徊,我舞影零乱。”“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二首》其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宿王松山下荀媪家》)。李白诗歌中出现有明月的诗句何止这些。李白天性开朗,喜欢的是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四、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同是唐人七绝的冠冕,在语言上实得力于民间诗歌的学习,进而得出了宝贵的艺术经验。他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根据这些主张,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于摒弃六朝华靡诗风的同时,又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杜甫就赞美过他的作品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在自己的诗歌里曾经称赞或引用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以及谢朓的“澄江静如练”、“朔风吹飞雨”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创造性的名句,他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受二谢的影响很深;他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在语言风格和内容上都很接近陶诗。由于他在汲取民间诗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制作的优良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又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高华”和“豪放”的特色。

李白是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达到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无论在精神上和表现手法上,对唐代和后代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唐代的韩愈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代以后的许多作者,如宋代的苏轼和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他的影响,而取得不同的成就。

李白诗歌的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语言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即使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语言自然奔放,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诚如清人赵翼所道“全以神运,自不悄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瓯北诗话》)。又如《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忧国忧时的情怀。

李白诗歌语言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了他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不肯苟同于世俗的中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在正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压抑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注:本文由冰河参考网上资料组合而成,特此对原作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做一次自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