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创作的特点、特色
要论电视散文创作的特点、特色,首先要了解电视文学,电视文学是近些年电视创作的一个新领域。那么,什么是电视文学?什么是电视诗歌散文?第一,它是电视的;第二,它是文学的,这两方面概括了它的属性。电视文学这个大概念包括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等电视化了的文学作品。电视化是电视散文的主要特征。《电视导演基础》一书中提到文学的特点首先是通过文学传播的形式来传播,它是通过文学的书面语言的形式来传播的,这种传播具有一种间接性,即读者通过阅读的形式,将文学语言描绘的间接形象通过读者的大脑进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概括,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这种形象具有幻想的特征。而电视散文电视化,它使原来的文学样式————用文字这种书面语言符号变成具有一定形象化的文学形式,使原来不可见的形象变成可见的形象。电视诗歌散文就是将文学的这种幻想变成一个历历在目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下面我将通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作品来分析电视散文创作的特点、特色。当你在欣赏电视散文这类作品(如林海音的《迟到》、魏巍的《我的老师》、洪烛的《记忆中的一位少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时,一开始你都能注意到它在画面的空间设计上有独特的优点,主要是遮幅的形式,如图: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jpg(一般长:宽=4:3)
上图所示,上下两块阴影部分是文学空间,中间是电视空间,上面是写电视散文题目的地方,下面是写文本的地方,这就区别于电视,电视散文首先要保留它原来的文学特征,这就是要求在文学上原汁原味,不能随意改编。所以电视散文主要以朗诵加字幕的方式,把原来传播信息的文字符号打出在电视屏幕上,并通过朗诵,使视觉上的语言传播符号,通俗的讲就是文字,变成听觉语言——话语。这是这种电视文学形式而不是别的电视文艺的重要标志。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因为是散文,所以不可以脱离文本,必须保留它原来的传播特点,文学的传播特点,以书面语言为载体,这就是为什么电视散文一定要将原来的书面的文学语言以字幕的形式保留在画面下方的原因。同时考虑了电视传媒的特点,用有声语言——书面语言的电视传播方式——话语出现。这种话语仍然要保留其文学的固有品味,要区别于电视剧中的独白、旁白、对白等话语形式和解说声,而是以朗读的形式来实现与观众的文学沟通。这是一种独特的电视语言,也是电视散文在画面空间设计上独特的优点,但是这也是它的缺点,观众除了看画面还要看文本,看起来就会比较辛苦。
电视散文构图讲究均衡,在摄影构图上多表现为均衡,它具体表现在画框一般与地平线平行,构图注意黄金分割,力求精美。电视散文的意境往往是通过精美的构图和画面来获得的。镜头的写意性使观众不仅从中欣赏摄影师的造型,也可从中悟出画面言外之意和作品表现的内涵。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影片来反应自己过去的人生。电视散文要以情动人。散文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要求,就是要抒发真实感情。散文一般要求写真人真事,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即使是编撰的,也都有一定的生活原型。散文中的故事往往不长,有的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所以情真才能动人。《我与地坛》就是以情动人。一开始画面上是小巷里一个人(中年史铁生)走时看到的主观镜头(值得一提的是,电视散文注重叙事结构,电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都有一定的情节,所以一般在用镜头语言叙事上,常常像故事片一样,注重镜头的章法。),画面彩色,季节是冬天,采用第一人称。散文与诗歌一样具有音乐美,表现出意境。画面上我们看到太阳会动,这其实是为了表现史铁生在边走边看;文本中提到“等了四百年”,很写意,感觉走进了时光隧道;而“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则表达出但是自由,没有被流放等意境,伴着七十年代末的文革音乐。
第一章——我:
写当年他双腿瘫痪后内心的一些感受,电视散文是很写意的,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个镜头是轮椅中的史铁生,画面中季节是冬天,画面接近消色(黑、白、灰),草木凋零,给人一种大自然处于休眠(死亡)状态,表达的意境是那时候的史铁生在休息状态。我们可以注意到画面中除了史铁生没有任何人,说明他脱离了整个世界,显得非常孤独、非常绝望。再接下来一组镜头是史铁生在照镜子,我们可以看到镜子里的他采用了虚焦来处理,这真是写意性的镜头,告诉我们,在史铁生的眼中他的面前一片空白,他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下面的镜头是史铁生去地坛,这又说明他在逃避现实世界,他找不到工作,没有出路,前途一片迷茫。镜头又到了在芦苇丛中史铁生一个人坐着轮椅在穿梭,要知道史铁生那时瘫痪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这又是写意性镜头,这里还运用同期声。接下去轮椅放倒,史铁生闭着眼睛躺在芦苇丛中,说明他不想活了。当然了,现实中的史铁生可不会这样的。史铁生终于在芦苇丛中想明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一开始到现在画面中的演员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演动作,还有林海音的《迟到》中的小女孩变现也很自然和谐,在表演上,电视散文的真情要求表演上不能留有痕迹,不能有任何矫揉造作的表演特征。电视散文往往杜绝表演,过火的表演或过于强调表演往往会使表演喧宾夺主,使观众过多的注意表演而忘记了电视散文的文体——文学。
很快的,画面变色彩了,湖边了芦苇丛出现了色彩,不再是消色,镜头到了中年的史铁生身上,从开头用了现在式回到过去式又回到现在式,用了平行手法,一条线是现在的史铁生(画面彩色),一条线是坐在轮椅上的青年史铁生(画面消色),都在冬季,看不到大自然的生气,通过地坛,史铁生触景生情,表现了他十五年的心理过程,大量写意性镜头表达了他十五年来痛苦的经历,实写人生,写他痛苦的往事。
我们都知道史铁生是终生与轮椅为伴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会走路的人来扮演自己中年时候呢?这就是电视散文的又一大特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电视散文的叙事特征,对不同的作品虚实比重很难划一个界限。再还有在色彩造型上,散文不同于MTV,色彩的跳跃性大,(写青年史铁生用的都是消色,而中年史铁生却一下子变成了彩色)倾向于自然性色彩,少用夸张性色彩,从淡雅中见真情。在用色彩处理时空上,可通过高低调,彩色黑白影调的变化来实现。高低调要比正常色调富于朦胧感。高低调更容易表现出意境,有利于处理“模糊造型”。因为高调常常把主体周围曝光过度,使真实的环境变得朦胧起来,有利于营造出画面的意境;而低调则使主体周围变暗,环境突出主体,有利于营造画面环境气氛,造成即所谓的“虚”中有实——主体处于朦胧状态,有利于营造出画面意境。
下面我还是通过《我与地坛》来具体分析:
第二章——母亲:
这一章采用对自己的情感实写,对母亲虚写,写我对母亲的看法,对母亲的回忆,通过母亲来写自己。在欣赏的时候,一开始镜头就是中年史铁生在路上走,走进一条小巷,看到了一个二层的老式的北京下楼,这是史铁生的主观镜头,看到的是他们当年的家,于是触景生情,他想到他的母亲,此刻镜头又回到了十五年前瘫痪时候。接下来出现了第一个母亲形象的一组镜头,
(1)母亲正面的远景,我们看不清母亲的样子,史铁生背面的近景,看得清;
(2)母亲背影的中景,我们还是看不清母亲的形象,史铁生正面,看得清;
(3)母亲的近景,虚焦,史铁生的背影实写;
(4)母亲的背影,虽然还是近景却还是看不清,史铁生正面用了实写。
一连串的四个镜头,我们都看不清母亲的形象。
(5)母亲站在二楼,从树丛后头看史铁生,远远的,母亲的形象还是看不清。母亲的视线落在儿子身上。
这样的5个镜头,我们看不清母亲的形象,对母亲全部采用虚焦来处理。史铁生和母亲同处一个画面,说明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的儿子,把一切所有的关心和爱都给了儿子。
再看母亲的第六个镜头
(6)夜晚(这里用冷色调,这就是用色彩来处理时空),母亲双手抱着杯子,这是一个特写镜头,镜头从双手摇到母亲的脸上,采用了冷低调手法,写母亲为儿子的前途担心,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7)母亲躺在床上,还是冷低调手法,此时我们能看到母亲的脸上充满阴影,我们看不清母亲的形象。母亲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加上同期声,母亲的两声咳嗽,这是从人身体上发出的声音,文本中没有咳嗽声,音响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母亲可能病了……
(8)儿子前景暖色调,实写;母亲的远景冷色调,母亲的正侧面,看不清。史铁生在桌子上写东西,这是写意性镜头,表达的意境是给我们一丝暖意,觉得史铁生在寻找人生的出路。(9)母亲的近景,还是虚焦处理,母亲的形象至今我们都看不到,观众对她的外表始终模糊不清。
接下来这个镜头里没有母亲,只有青年史铁生,他的背影,芦苇丛中我们看到有一条路,这么荒凉的芦苇丛中居然出现了一条路,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里要表达的意境是要说明史铁生在没有路的情况下闯出了一条人生之路。这时的同期声,音响中带有鼓声,说明史铁生心里的不公,哀怨老天不公,找到了路,母亲却不在了。
再写母亲的第十个镜头,
(10)母亲在林中走,母亲的远景,远处传来两声咳嗽声,回想上次那个床上咳嗽的画面,这个信息不得不让我们明白母亲确实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通过咳嗽我们也大概能够猜出母亲得的是哪一类型的病。
(11)镜头是母亲的近景,虚焦,这是轮椅中的史铁生看到的母亲的主观镜头,看不清母亲的形象。
在表现母亲的镜头时,正面中近景镜头全部采用了虚焦来处理,使观众看不清母亲的正面形象,而夜景中母亲的特写运用低调摄影,使观众仍然处于对母亲形象的模糊认识,这就是电视散文用镜头造型的特殊写意手法。镜头从史铁生的实写又到他的虚焦,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从母亲的眼光来看的。史铁生的镜头后移,告诉我们母亲已经离去了,虚焦告诉我们母亲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已经永远地去了。镜头又回到了中年史铁生,为了说明这一切都是中年史铁生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的印象。史铁生通过虚写母亲来实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写自己内心对母亲的感受,通过母亲来写自己。也许十几年前他过于关心自己的病痛,却没有想到母亲比他更痛苦,比他去得更早。
第三章——生与死:
一开始画面里出现青竹,我们注意到一二章画面中的草木都是枯死的,没有绿色,看不到任何生机,这章一开始就出现了青竹,加上同期声,伴着佛教(庙里)的声音、钟声。地坛的围廊里,出现很多人,这是第一次出现了人而且是大量的人,那么多人,这是一个很写意的镜头,很像纪录片,史铁生走向人群,走向社会,融入这个世界。我们看到史铁生在唱戏,很写意,他已经有了他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和正常人一样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爱好,说明史铁生已经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虽然身体上还是残疾,但是他心理上很健康。画面中每一天都有新升的太阳,代表新的一个史铁生;落日则代表过去的史铁生。
散文贵真,多注意意境,少注重形式,有些特技会表现出意境,如:同一画面的黑白彩色渐变,以表现时空的过渡;抽帧特技,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环境或气氛。我来举几个特写镜头吧:《记忆中的一位少女》中有这样几个特写镜头,一个是“女孩给男孩递糖,男孩看糖纸”;还有一个是“女孩摇一串钥匙串”——说明男孩在观察注意这个女孩;再一个是“洗手帕”——手帕上的血洗不干净表示男孩觉得自己在女孩心中的污点洗不掉;还有一个女孩给男孩纸条的特写镜头,每一个镜头无不表现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