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才老师——别把你的头脑安在小孩身上

(2009-09-28 11:25:55)
标签: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教科书

事实核查员

郭初阳

童年

分类: 闲言碎语

天才老师——别把你的头脑安在小孩身上

 

看了《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的一篇关于采访杭州市外国语学校的名师郭初阳老师的文章,名为《中国教科书有了“事实核查员”》。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我国小学语文教材而论的。文章里写道:

“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中,兔子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和骏马赛跑的小白兔,而把和乌龟

赛跑的小黑兔冷落在一边;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儿子们》中,老爷爷无视跳舞歌唱的两个儿子,眼

里只有正在劳动的儿子……这些课文的价值判断是有问题的,我觉得有必要提出来让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

师都注意到。”

我特地去网上阅读了上述两篇文章的原文,下面是其中一篇《儿子们》的课文: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坐在一块石头上歇着。

     一个妈妈说:“我那儿子灵巧,又有力气,谁都比不过他。”

  第二个妈妈说:“我那儿子唱起歌来赛过黄莺,谁都没他嗓子好。”

  第三个妈妈呢,什么也没说。

  老爷爷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第三个妈妈说:“有啥可说的?他没什么出奇的地方。”

  三个妈妈打了水,提着桶回家,那个老爷爷也站起来,跟在后面。一桶水可重啦!三个妈妈走走停停,手都痛了,腰也累得直不起来。

  忽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翻着跟头,像车轮子在转,真好看!

  第二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唱起歌来,像黄莺一样,真好听!

  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撇下着走了。

  三个妈妈问老爷爷:“喏,看见了吧!这是我们的儿子,怎么样啊?”

  “哦,有三个儿子?”老爷爷说,“我怎么好像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原文网址:http://www.jiaoba.net/yuwen/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358

这样的课文有什么问题或是不妥的地方吗?既然郭老师也承认我们的教材是“要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是非判断能力”,一个帮助妈妈提水的小男孩受到老爷爷的赞赏又有什么错呢?而您却将这些文章称为“伪文章”,按照您的说法,不正是在宠溺着我们的孩子吗?

文章里写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一书里,提到美国各个杂志都设有‘事实核查员’这一岗位:‘事实核查员’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查对所有的来稿中涉及的事实,复按所有的来稿中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以保证杂志所传达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这一点,在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中更甚。他们的编辑部一共有20位事实核查员,以保证刊出的内容准确无误。”

我承认初阳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也明白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是,如果将文学作品说成事实就有些过于偏激。

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篇篇都像新闻一样,那有多少可读性和教育性呢?又何从谈起文学一词,把文学作品当成新闻一样来论证,不如直接让他们学习新闻杂志了。新闻陈述的是一个事实,而文学却旨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东西。适当的情节虚构本就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的目的。如果每一篇文章都要去考证和核查,那安徒生写的所有童话都是虚构的,是不是也不应该拿给小孩看?

他们认为《云雀的心愿》中写的: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是“伪课文”,鸟类没有汗腺,哪来汗水?

本来这篇文章就是以拟人的手法写的。目的是让小朋友了解绿洲的重要。如果我们总以大人的角度来看小学课文,我们都知道小鸟不会说话,但是在小孩子眼中,他们就可以想像与蝴蝶一起翩翩起舞,可以和小鸟一起歌唱。在他们的头脑里,世界就是多姿多彩的。

难道老师们是一下子变成了成年人,没有经过童年,曾经没小孩子的童心?如果都用新闻式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小朋友,那多少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在我们所谓的“爱心”名义下被无情地扼杀掉?

 

注:黑色字体为本人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