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办高校未来3年将面临“倒闭”“倒牌”潮

(2009-09-22 22:46:29)
标签:

民办教育

生源

马学雷

北京市

教育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后,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6年翻了10倍,高校数量也增长了近5倍。然而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却在今年遭遇重挫。如今新学年开始,民办高校生源却普遍大幅下滑,突然而至的“寒流”让很多学校措手不及。专家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正面临“分水岭”。

民办高校招生普遍大幅下滑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的一些民办高校今年招生只完成了计划的50%左右,降幅达三四成的更加普遍。生源减少直接导致学校的学费收入大幅减少,一些民办高校纷纷缩小办学规模甚至被迫停办。在民办高校相当集中的河北省廊坊市的东方大学城,原有的30多所民办高校如今已锐减至十几所。原本能容纳6万学生的东方大学城,今年只招到约3万名学生,

     “根据我们的统计,今年北京民办高校招生的整体状况是‘生源增加的少,持平的少,下降的多’”,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马学雷指出,今年只有约三成的民办高校生源同比增长,民办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 “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据了解,民办高校的招生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计划内招生是指由国家下达招生指标的高等学历教育,计划外招生属于非学历教育,如自学考试、职业教育等,而今年遭遇招生“寒流”的绝大多数是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院校。

生源减少 内外交困

民办高校近年来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40 (含独立学院322),在校生401.3万人,其中本科生223.3 万人,专科生178万人。到民办高校接受非学历教育成为很多无法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的选择。

今年民办高校遭遇招生困境首先与适龄入学人口减少有一定关系。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20万,比去年减少30万。而计划内招生人数为629万,比去年增加30万,如此一来,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的招生对象就同比减少了60万。其中北京市的情况颇具代表性:北京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同比减少1.7万人,而高考录取率则到了创纪录的约80%

马学雷指出,面对日益加剧的生源的压力,一些民办高校为了生存选择了虚假宣传、压缩教学成本等手段,损害了民办高校的声誉,并造成了无序竞争、虚假宣传的恶性循环。

学费是民办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据了解,民办高校一年的学费通常在一两万左右甚至更高。而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很多家庭的支付能力下降,民办高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县乡和农村地区,这也影响了生源。

“民办高校的冬天才刚刚开始”,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滞后效应,导致如今民办高校招生难的各种因素今年只是刚刚爆发,今后三年将逐步显现。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民办高校将推出市场竞争,一批民办高校的倒闭将在所难免。当然,一些难以为继的民办高校将选择出售自己学校的招牌,“倒牌”潮或将同时兴起。

民办高校应积极自谋出路

在民办高校遭遇招生难的大环境下,一些民办高校的招生情况却相当不错,而一些热门专业的招生情况甚至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原因何在?马学雷指出,从社会需要出发进行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一些民办高校把主要的投资放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却没有意识到教学质量才是办学的根本。《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文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然而一些民办高校却以营利为目的,违背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马学雷指出,判断一个学校是否属于公益性质的标准是:出资人获取的办学结余如果用于改善教学本身则属于公益性质,如果收归自己所有则属于违背公益性质的行为。

在如今学历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能力备受重视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民办高校需要努力的方向。“‘出口’好了,‘入口’自然会好”,马学雷表示,民办高校要不等不靠,充分利用自己体质灵活的优势,面对新一轮的变革,只有创新和改革才能图存和发展,否则只能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

全国政协委员、锡华教育集团董事长张杰庭认为,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放开政策,为民办教育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3%,但依然远远低于世界经合组织国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低于巴西、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