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2018-11-10 05:37:27)
标签: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史湘云

分类: 开卷有益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呢?大家知道,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并不只有《红楼梦》一部,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而从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惊险、离奇等方面,《红楼梦》都远远不及上述长篇小说。所以就故事的普及程度来说,上述小说也大大超过《红楼梦》。比如我从小就爱读长篇小说,就是不爱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说来说去就是在大观园里发生的一些点滴琐事,真是没意思透了。这大概是男孩子们较为普遍的感受吧。那么《红楼梦》究竟有哪些文学特殊性开创性,使它被认为是代表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最高成就文学作品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说几点初浅的想法。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先生说的就是《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和开创性。

其一、就写作题材而言,红楼梦作者一开始就用一首偈告诉读者,他要写的是什么?偈曰:“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并说:这是他“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所谓“身前身后”事。“身前”是指他的家庭历史,也就是他出生以前的家庭史;“身后”是指他出身以后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炎凉世态”。接着他又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这就进一步强调故事的真实性,甚至到“实录其事”的程度。

写小说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在今天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除非写的是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或者童话故事之类,哪一个小说家不是这样做的呢?《红楼梦》以自己的“身前身后事”作为写作的题材,有什么特殊性和开创性呢?其实只要回顾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在《红楼梦》问世之前,我国传统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如《三国演义》),或据传说演绎(如《浒传》);即便有取材于当代社会的,也多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如《儒林外史》)。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谁都知道,无论是罗贯中、施耐庵还是吴承恩,都与刘备、宋江、孙悟空拉不上任何关系。《红楼梦》则不然,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大胆的艺术虚构而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而且已经跨入了近代小说的门槛

其二、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涉及中国的家族文化园林文化戏曲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它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广阔的生活场景。从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著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以要想具体深入地了解清朝这个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就得读读《红楼梦》。

这并不是说其他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写得不好,而是说其受史传体文学很深的影响,总是着眼于事件本身,着眼于故事情节,而忽略表现生活和生活环境。比如,读了《三国演义》,对关云长大家都很熟悉,但书中从不提及关公的家庭、妻室等私生活,这一点与史书《三国志》无异。我们不知道关羽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不知道他的爱情与家庭生活,甚至不知道他每天吃些什么。关公在书中被神化了,他只是忠义的象征,却不是一个与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在人类历史无尽的长河中,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有谁能将它留住?现代科技进步,还能将历史的某一瞬间的画面和片断情景用摄像、录音手段保存下来,至于看不见也听不到的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的声音,就只能是永远叫人猜想的谜了。史书、笔记可以记下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始末,却无法像《红楼梦》那样再现近三个世纪前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仿佛也进入了大观园,亲身领略和感受到早已逝去年代里所发生过的一切。这难道不是《红楼梦》具有开创性的成果吗?

其三、就人物的塑造而言,《红楼梦》打破了善恶分明的旧方法写人,敢于如实描写,从无讳饰,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真的人物。在《红楼梦》之前,作家的倾向性比较明显,一眼就能看出他写的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水浒传》中的高俅除了踢得一脚好球之外,再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与莎士比亚所写的总数差不多。但莎士比亚的人物是分散在三十几个剧本中的,而曹雪芹则将他们严密地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其中个性鲜明生动的形象不下几十个。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鸳鸯,都非十全十美;贾链、薛蟠、贾雨村等也并未写成天生的十足的坏蛋。至于王熙凤,一方面她机关算尽,坏事做绝;另一方面,她对姐妹们又分外照顾,在理家方面还颇有才干。作者更多地是以欣赏的角度写她的。王熙凤莎士比亚笔下的阴谋家麦克佩斯一样,“是坏蛋,却又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因此她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我们同样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之列。

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曹雪芹是做得非常成功的。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一号人物,他在小说中“出镜”率最高,脂砚斋称赞他是:“今古未见之人”,其中最突出的是写了他的“”与“”,他的“”,是情痴,是一种心理美。他主张“世法平等”,重视的是“不失其赤子之心”。他的“”,就是洞彻人生,认识自我。就是情悟。当“情极”之时,最终“悬崖撒手”。这种“”植根于18世纪“没有自由意志”的文化土壤之中,悟的结局也只能是“悬崖撒手”;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一号。她秉赋极高,心智奇巧,颇有诗人气质。她才高而多情,但生来就是一个病秧子。她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一个“理想”式的人物,也称得上是“今古未见之人”,书中突出地写了她的“”和“”,她哭,哭出了一腔心事,她珍惜生命之美却又为生命的短暂而哭;她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备感凄凉,常为自己的身世不幸而哭;她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为她所爱的贾宝玉哭,为实现他们共同的爱情——“木石前盟”而哭。她笑,笑出了天真,笑出了无邪,有时笑得开心,笑得很美。但是林黛玉的笑毕竟太少了,常常令读者只记住了她会哭,只会哭。“甚至在笑声中,心灵深处也隐含着痛苦。”

薛宝钗算是《红楼梦》中的三号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她是一个“冷美人”,吃“冷香丸”,住的房子“雪洞”一般,穿的衣服是“家常”旧衣裳,对人不疏不亲又有几分冷漠……其实这只是她的外表,在冷的另一面是她还有“热毒”。曹雪芹薛宝钗的评价,初以“”为主,后以“”为主,终选“”为定评,这从回目的变动中可以得到印证。《红楼梦》第56回的回目“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早期抄本中的甲辰本用的是“”,但“”字已被作者用在袭人身上,显然不妥;戚序本、王府本作“识宝钗”,庚辰本、己卯本作“时宝钗”。“”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能力,她识事务、识大体,会做人,能忍人之所之不能忍;“”则是宝钗人格的本质,她以“合时”作为自己的行动规则,以“待时”作为她的终极目的。她进京是响应“当今”的号召,竞选宫中的女官,梦想成为第二个贾元春;在她失去了登龙门的可能性之后,又把目标锁定在宝二奶奶的宝座上,以实现“金玉良缘”。所以有许多人不喜欢她,认为她太虚伪。也有人喜欢她,觉得如要选谁做妻子,还是宝钗比黛玉强。

其他诸多人物,史湘云之“”与“”,王熙凤之“”与“”,贾探春之“”与“”,妙玉之“”与“”,秦可卿之病,晴雯之死,鸳鸯之忠……无不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又有哪一部古典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上,能达到《红楼梦》的高度呢?

其四,就小说结构来说,《红楼梦》全书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三国演义》是在史书的基础上,据基本史实的脉络,把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结构编篡起来的。尽管这也极不简单,但毕竟人物和故事的安排,大体上是有规定的。重要战事的胜败结局,人物的存亡命运等等,都是确定了的,不能改变的。《水浒传》则是“板块结构”,总的是前后两大板块,前面是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后面是受招安、为朝庭利用、起义归于失败。其中又有若干小的板块,如林冲、宋江、武松落草前,都有相对独立的大段故事情节;受招安后又有征辽、打方腊等相对独立的故事。《西游记》也分前后大小不等的两块,前面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后面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取经故事是书的主体,其情节则是“念珠式结构”,即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就像一颗念珠,由一条西去取经的线串了起来。外国人翻译此书,把一些他们认为较次要的难关和妖魔删去,结果也挺不错。《儒林外史》则像是很多短折子的连缀,一个故事接着另一个故事,写到后面,丢了前面,并无什么关照和呼应。可称之为“集锦式结构”。《红楼梦》则构思完整,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率意的、多余的、游离的笔墨。在小说一开头作者就预示了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性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的册子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也都注定了女儿们的归宿和贾府一败涂地的结局。小说中人物的吟咏、制谜、行令,对话更常有带“谶语”性质的地方,以达到因暗伏灰线蛇踪、蛛丝马迹,而使人叹服其全书结构之谨严奇警的效果。《红楼梦》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彼此关合。在落笔时,作者总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彻始终。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红学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的结构学,包括三条脉络(家亡、人散、石头自传、三线交织并进)、两大主角(宝玉、凤姐贯穿全书)、宝玉情缘三部曲(黛玉、宝钗、湘云)、全书108回每九回为一“单元”,全书分两大扇,分写盛衰、荣辱、聚散、炎凉,以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之间为分水岭,两大扇构成对称。“以上几点,使《红楼梦》成为一个最奇特最复杂最丰富的结构大整体。可惜是,高鹗将它完全破坏了,以致无人了解。”当然汝昌的结构学只是一家之言,但有参考的价值。

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生动、故事曲折离奇而取悦于观众的书。小说的故事主要在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要写到的人物又极多。要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弄不清彼此的关系,曹雪芹是颇费心机的。乾隆时期一位叫二知道人的红学家说:“写荣国府之世系,从冷子兴闲话时叙之;写荣国府之门庭,从黛玉初来时见之;写大观园之亭台山水,从贾政省功时见之。不然,则叙其世系,适成贾氏族谱;叙其房廊,不过此房出卖帖子耳。雪芹锦心绣口,断不肯为此笨伯也。

总之,《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所有这些都不是一篇短文就能说清楚的。未尽之处,留待下回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