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的真和假

(2018-10-20 05:53:42)
标签:

真和假

真事隐

假语存

伦理道德

大观园

分类: 开卷有益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对《红楼梦》的研究已持续两百多年了,有关红学”的著作已超过《红楼梦》文本不知道多少倍了,作为一个爱好者,实在没有多少话可说了。本文只想聊聊《红楼梦》的真和假的问题,作为茶余饭后的余兴吧!

  读《红楼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真和假问题这是因为作家在第一回的回目里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回目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其谐音为“真事隐”,“贾雨村”其谐音为“假语存”,这两者既是小说人物的名字,又隐含“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意思。曹雪芹自提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及太虚幻境中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等都反复强调。那么《红楼梦》真的是一部暗藏有与它表现出来的人和事截然不同的谜底的书吗?确实有许多人被曹雪芹的托词所迷惑,总想用“索隐”的方法来解开这个谜底。但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曹雪芹所说的,并非是谜底谜面,而是生活真实艺术虚构。用现在的话说,《红楼梦》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的所见所闻的家事,其中的喜怒哀乐都出自于真情实感。如鲁迅所说:“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而世人忽略此言,每欲别求深意,揣测之说,久而遂多。”所以《红楼梦》描写的兴衰荣枯的踪迹脉络完全符合逻辑和情理,是真实的;但构成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假的,虚构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是虚构的,活动的地点、场所、环境也是虚构的。而曹雪芹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书中的“”,或者说是“”中的“”。“谁解其中味”?这个“”也就是隐藏在小说故事背后的作者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思想、感受。

那么曹雪就以”来写小说好了,何必又非“”不可呢?其实,作者是很想将真事、真情告诉给读者的。于是他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安排,贾府还没出现,先出现个甄府贾宝玉还没出现,先出个宝玉。前八十回的实写都中贾府的故事为主,却又安排一个情况相似的江南(南京);有贾宝玉,还有一个性情容貌一样的宝玉。如书中在叙元妃省亲这个虚构的故事前,安排有凤姐赵嬷嬷闲聊情节,聊省亲而扯到,说:独他家接驾四次”,而曹雪的祖父江宁织造府确曾当了四次接驾的差。可知这样的安排至少在关键处,有点醒真事的作用。脂评说: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意思是下半部要写到。可见小说写荣华事多用假,写败落后时多取真。但因后半部原稿不幸散佚,我们已不可能读到其具体情节了。

为什么伟大作家很想写”却偏偏要写“”呢?一般地说在小说创作上,包括自传体小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生活的本来状态是无法原封不动地移到文艺作品中去的。要成其为小说,还能感染人,就必须该增就增,该减则减,该移用则移用,该拚合则拚合,该变形则变形,该强化则强化……不如此就不能达到更集中、更强烈、更完美地表现生活。所以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典型化的,他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除非作者自己点明小说人物的原型是谁,否则是不能随便将小说人物与真人划等号的。如硬要这样做,不过是牵强附会而已。

有人说小说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红楼梦》是曹家家族史。事实上荣国府的豪华远远超过江宁织造府大观园的完美是任何真实的私家园林都无法比拟的,它只存在于作家的想象之中;曹寅之女仅是福晋贾宝玉的姐姐却是贵妃所以《红楼梦既有曹雪芹自传成分,又基本上不是他的自传;《红楼梦》既曹雪芹家族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又基本上不是曹家真实的家族史。曹氏家族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已经被作者巧妙地隐秘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虚构的贾府虚构的世界,是小说。

所以尽管贾宝玉寄托着曹雪的某些思想感受,不等于贾宝玉就是曹雪或就是曹雪父辈们。对曹雪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他根本赶不上过贾宝玉式的生活,史料证明荣国府所过的那种繁华生活,只有在四次接驾时代略可仿佛,这对曹雪来说,已经迟生了二三十年。无论他是之子,只活了四十岁,还是的遗腹子,再将他增寿八到十岁都无济于事。只此一点,就可否定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任何可能性。

还有人依此为据,说《红楼梦》是他父亲所作,那么曹的生平就可以在贾宝玉身上得到印证吗?更不能。因为当过官,小说中的贾宝玉只是个富贵闲人,从未当过官,其个性与也截然不同。可是小说中确确实实记录过一些曹府的实事。如小说第二回写:“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儿子,立即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已升了员外郎了。”红学家根据脂评:“嫡真实事”的话去查,就发现与袭官加衔之事完全符合。但如果据此认为贾政就是,或者以为脂评在说贾政,那你就呆了,是不懂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与小说创作的虚构性的表现。

小说创作离不开虚构,这是就一般意义来说的。而曹雪芹所以要用假语来隐藏真事还有两个特殊的原因。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是舆论钳制相当严酷的时代。无论是曹家、其外家李煦家,还是曹雪芹亲自闻见的京城里众多的从往昔玉堂金马”到如今“陋室蓬窗”的宗室、没落的贵族家庭,它们的兴衰荣枯直接关系到上层统治者的意志。如果写实事,如何得了。不仅不能直写真事,连隐去真事,只存假语而能让人轻易猜到都不行。也因此,除作者圈子内的人之外,历来论《红楼梦命意的都猜错了。明显的例子是就是前面已说过的,曹雪芹先祖父曹寅曾亲自四次接待南巡的康熙皇帝,将其江宁织造府改建为行宫的特殊荣耀。曹雪芹虽用点明了这件事,但有谁能猜到这是在写曹府的真情实事呢?而读者读到的只是一位贾家大小姐元春省亲和为此而建造大观园的故事。

在伦理道德上,小说总要褒贬人物,有好恶是非。无论是用真事,将长辈的某些人当成愚夫、愚妇、讽刺对象;还是揭发亲人隐私,将家丑外扬,从伦理道德上衡量,都是很难想象的事,作者自己思想上恐怕就通不过。更何况,在当时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严肃观念尚未确立,它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供茶余饭后消遣的“闲书”,更不可能拿家事真人任人去评头论足。曹雪芹能做的只能是取某件事、某特点,掺和、融化在完全虚构的人物故事中。而不可将其家庭成员中的某人以肖像画的方式移到小说中去。这就是将真事隐去,以假语保存下来的真意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