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2018-06-16 06:09:46)
标签:
秦中吟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
分类: 开卷有益 |
北宋诗人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此话虽然说得有些过了,因为唐朝堪称大诗人的作家很多,“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囚”孟郊、边寨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岑参等等都不是浪得虚名,而唐宋以后的事情更不是王安石所能预料的。但有一点王安石还是很有眼光的,他至少说出了杜白两位大诗人的特色所在,一位以典雅的好语言见长,另一位则以通俗的好语言取胜。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白居易就是中唐最伟大的以通俗的好语言见长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出生在河南新郑县。与李白、杜甫、元稹并称为“李杜元白”,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唐诗四大家”。白居易还享有“诗魔”与“诗王”的美誉。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建中、元和、长庆时期(公元781-824年)。从盛唐到中唐乃至晚唐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反映在诗歌上,无论是题材和风格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白居易的贡献是与元稹一起共同倡导“新乐府诗歌”运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在“唐诗四大家”中,白居易寿命最长(75岁),做的官最大(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诗作的数量最多(仅传世的诗歌就有近3000首),他的诗作,风格清新,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通畅,贴近现实生活。他反对诗歌写作脱离实际生活,主张文学要有政治目的,要有教育作用,要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的痛苦。他还非常注意通俗化,喜欢用民歌的体裁写诗。传说他的邻居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不识字的老妇人,白居易写好了诗,都会念给老妇人听,老妇人听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语言繁琐时就会说出来,白居易拿回家继续修改,再念给她听,直到老妇人没有意见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达到“老妪能解”的程度。正因为如此,白居易的诗流传极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如和尚、寡妇、没出嫁的姑娘、放牛娃、马车夫,都能背诵他的一些诗。从长安到江西几千里的地方,在许多乡村、学校、寺院、酒店、旅馆、驿站、邮亭的墙壁、廊柱上,都有人题写他的诗。当时白居易的诗还流传到了日本、朝鲜、中亚的许多国家。一个诗人的诗作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能拥有这样广大的读者的确是很少见的。
白居易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 “白居易”三字,便很恢谐地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及披卷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称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出句如尔,‘居’亦不难”。现代中国人也许不知道白乐天是谁,但很少有人不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名句。白居易原诗有八句,后四句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是按指定的题目写成了诗的意思。“古原草”就是黄土高原上生长的野草,“古原草送别”就是要借野草来抒发离情别绪。上半片诗人用野草来比喻离别之情。野草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所以野火烧不尽它,只要春风一吹,它又冒出新芽。离情别绪深深地扎根在心里,怎么也摆脱不了,只要一有触动,又使人不可抑制地感伤起来。所以这两句诗的本意是用来比喻离情别绪的,句句不离本题-—送别。可是好的诗句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连想,正因为它写出了大自然里倔强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比喻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革命力量,来比喻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晚年,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是白诗的精华,其代表作为《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 首,都着眼于揭露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痛苦。感伤诗则借古喻今,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悲愤和感慨,同样也是对现实的鞭挞和揭露,其代表作为《长恨歌》、《琵琶行》。
《秦中吟十首并序》包括:《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五弦》、《歌舞》和《买花》。其序曰:“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如《议婚》一诗写道:“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重赋》一诗写道:“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这些诗歌都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从不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弊端与民生的疾苦。
《乐府》是古代配上曲谱的诗歌。白居易模仿《乐府》写了五十首诗,总题叫《新乐府》,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当数《卖炭翁》了,曾被选为中学教材。这五十首诗除了题目,还有点明写作意图的副题。如《卖炭翁》的副题是——苦官市也。唐德宗时代,官中设立市场,叫做官市,让宫女可以买一点日用品。“官市”上的货物,是由太监负责釆办的。白居易这首诗写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说明“官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还有一首,《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全诗分成三段。第一段说红线毯的制作如何讲究,质量如何精美;第二段说官里为什么非要宣州的红线毯不可,宣州的地方官又怎样地讨好皇帝。最后他痛斥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用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个警告多么有力,多么尖锐。但也因此得罪了皇帝与权臣。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将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白居易的母亲虽确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今已失传的新井诗也作于白居易母亲去世之前,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但诗歌已无过去的激情与火花了。
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有人以为现在的杭州白堤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修。其实现在的白堤在白居易任职前就已经存在,名叫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在担任杭州刺史期间,白居易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白居易主持修的这一条湖堤,约位于古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因年代过于久远现已无迹可寻了。但杭州人民为了缅怀这位曾对杭州作出贡献的“老市长”,仍将“白沙堤”称为白堤。
晚年白居易定居洛阳,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