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家队”概念显奇效

标签:
体育郎平中国女排国家队女排 |
分类: 茶余饭后 |
http://s7/mw690/001It4aNgy6VXjHQfhY86&690
女排世界杯,中国队是在临阵换将,阵容不整的情况下夺冠的,因惠若棋病退,事出突然,排管中心并没有给女排下达成绩的指标,在大家不看好的情况下重返巅峰,“大国家队”概念显奇效,郎平功不可没。
组建大国家队有什么好处呢?郎平说:“面对国际大赛,如果就那么几名主力一直在打,会被对手研究透彻。何况我们的队员也没有那种绝对实力,主力队员也一样,根本没到那个游刃有余的层面”。
然而,“大国家队”的概念说说容易,实现颇难。对球类项目而言不仅是观念的创新,而且是体制、机制的变革。在举国体制下,尤其是在大家所瞩目的这支冠军队伍中,作为国家队主教练真正能够享有的实权并不多。郎平的历届前任,小到组队,训练,热身赛,人才培养,大到教练班子的组建,人员定夺,比赛安排,总是可以感受到一支无形之手的限制甚至掣肘。一旦女排输了球,一切责任又都压在主教练身上,要求主教练下课的声音四起,导致主教练辞职。郎平在接手女排时,向管理中心提出了众多要求,包括舍弃一些不关痛痒的国际赛事,对比赛成绩的宽容,树立“大国家队”概念等等,得到了中心领导的同意。在郎平上任四个月后的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虽遭遇重挫,创下了亚锦赛名次的最差记录,但当时的排管中心依然力挺郎平。今年是世界杯年,张蓉芳接替原排管中心主任潘志琛当上了中心党委书记,并率团出征世界杯。郎平和张蓉芳再次合作,配合默契。张蓉芳表示,自己已经十多年不介入女排,为球队做好保障工作是自己的本质事情。当然,她还承担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困境中的队伍减压。从一味施压的“婆婆”,转变成服务到底的新型业务管理体系。这是女排成功的重要保证。
实现大国家队的概念,还必须有创新的理念,归纳如下:
一是“超级替补”的理念:“大国家队”是国际上很多强队的作法,比如郎平曾经执教的美国国家队,大名单里有40人左右,相当于一个国家队训练营。但长期以来,这种符合国际排球发展潮流的作法,却远离中国女排。中国女排从“五连冠”到“黄金一代”,在一个奥运周期内,主力阵容几乎一成不变。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人们相信,亚洲队员的身体素质不如欧美强队,只有长时间的训练配合,形成高度的粘合默契,才能以快制高,战胜欧美强队。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是靠六七个主力队员包打天下,认为“熟能生巧”,老队员也要不停地锻炼提高。再一个原因,源自于中国球迷对冠军和金牌的巨大渴望,只要有一个国际比赛不拿冠军或成绩较差,国内指责之声立刻铺天盖地。因此,主力队员不仅三大赛要参加,其他国际比赛,也都要参加,而且都要拿金牌。结果是替补队员上场的机会少之又少,主力与替补的差距越来越大。一旦有一个位置上的一个主力队员发挥不好,或是生病、受伤,整个球队的水平就要下降一大块。而随着赵蕊蕊、冯坤、周苏红、刘亚男与杨昊等“黄金一代”的逐渐淡出,中国队青黄不接,很快就跌入低谷。十多年来屡换教练,却于事无补,主教练更成了烫手的山芋,甚至无人敢接。
而郎平则明确告诉队员:以后只有首发与非首发队员,谁有潜力谁上,谁的状态好就让谁打。这是对过去主力替补传统理念的一大冲击。但要让全队人人能打,个个管用,除了加强集训外,还得让二队球员有上场打国际比赛的机会。今年的国际女排大奖赛,郎平让一队打分站赛,让二队打总决赛。由于雪藏了朱婷等七名首发队员,本来有可能拿到的金牌拿不到了。许多球迷不解,指责的声音不断,郎平却不为所动。结果是中国女排的替补阵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大,在四名主力伤退的情况下,二队的张常宁、丁霞、颜妮、刘晏含、林莉等都为女排世界杯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强调人人能打,并不是否定核心的作用,更非忽视对核心球员的培养。在关键场次和关键球上,核心球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核心是自然形成的,是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凭实力打出来的。中国女排现在的核心就是朱婷,能一球定乾坤的常常是她,评她为最有价值球员是实至名归。
二是不拘一格选人材。组建大国家队最大的困难是排球人才的短缺。有人说中国有13亿人,选十几个女排队员有什么困难的呢?其实这纯属外行话,是缺乏基本常识的说法。印度人口比中国少不了多少,但竞技体育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男足有时候连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小国球队都打不赢;中国曾经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可那时自行车项目的竞技水平却不高。所以不能只看人口总数,更要看项目的普及程度及实际参加的人数。目前,国内正式注册的女排职业球员不到300人,远不及日本、美国,甚至不如泰国。如何在后备人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让排球天才不断涌现呢?这就要不拘一格选人材。郎平选材的眼光相当独道。2013年,她将还在国青队的朱婷“破格”提拔进入一队,经过两年的磨炼,朱婷已经成长为世界一流的主攻。2014年,郎平又将年仅17岁的小将袁心玥招入国家队,甚至跳过了国青队的经历。身高将近两米的袁心玥在世锦赛上一鸣惊人,凭借着令人惊艳的表现,她获得了当年体坛风云人物的最佳新人奖。在本届世界杯上,虽然袁心玥发挥不够稳定,被郎平戏称为“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但在关键场次,如对俄罗斯的生死大战,第四局她临危受命,一上场就连拿七分,帮助中国队反败为胜;郎平还将前沙排国手,未满20岁的张常宁招入队中,让她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这样的大赛,还被郎平从主攻换到接应,又从接应换回主攻,展示了她的全面能力。惠若琪的缺阵反倒成全了她,让她成为中国队中最稳定的第二得分手。
新人的迅速成熟,大大增加了中国女排的板凳厚度,而郎平“没有主力阵容,谁状态好谁上”的理念,也让中国女排的队内良性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找到理想的自由人,郎平甚至一下招入了6名自由人入队考察,最终小将林莉脱颖而出。就这样张常宁、林莉、丁霞、刘晏含等新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而在伦敦奥运会之后,人们还在为中国女排后继无人而感到担忧。郎平给中国女排带来的改变可谓巨大。
三是改进战术体系,创造立体高速的打法。中国女排历来以“高”制亚洲队的“快”,又以“快”制欧美强队的“高”。靠“小快灵”赢得“五连冠”,靠“快变”战术独步2003年世界杯、2004年奥运会。技术全面、灵活多变,自然也成了中国女排固有的标签。
但是随着2004年奥运会后“黄金一代”的逐渐淡出,没有了刘亚男式的能接一传、能防守的副攻,缺少了杨昊这类能接一传的主攻,不见了周苏红这样的全能接应,中国女排很难再坚持原来的打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郎平坚持走“高大化”的道路有些无奈,但这又是世界排坛发展的趋势。
目前,中国女排首发阵容的平均身高已超1.90米,在世界排坛数一数二。怎样既不丢掉小、快、灵的看家本领,又发挥好身高的优势呢?这就必须将高和快结合起来,创造符合中国队实际情况的打法——立体高速的打法。郎平在执教恒大女排的五年中不断引入欧美外援主攻和强力接应,让联赛各队看到了立体进攻的效果和打法,如今中国女排已经不再把后攻作为偶然的偷袭,而是把后攻作为战术体系的有机组合。由两主攻一接应组成的“立体三角”攻防体系也已经初步建立,虽隐蔽性和速度不如美国巴西等队,但中国队的进步有目共睹,不仅进攻的速度加快了,与网上实力较强的俄罗斯等队的角逐中也不落下风。
目前国家女排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世界级强力接应,后二速度一慢,就会遭遇对方的有效拦网,所以后二的战术性速度必须提高。再就是中国队没有后四进攻,副攻手是不打后排进攻的。如果副攻也能打后攻的话,那么在副攻发球轮次,中国女排就可以出现理论上的五点进攻轮次。只要“立体三角”的速度起来了,加上后四以及副攻的后攻,对一传到位率的依赖就会越来越低,二传分配球的选择也会更多,防守反击的下球效率就能大大提高。那么中国女排的战术体系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这就是中国女排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