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爆竹、桃符(春联)和屠苏酒

(2015-02-14 05:47:25)
标签:

文化

桃符

春联

屠苏

爆竹

分类: 茶余饭后

http://s14/mw690/001It4aNgy6PXEf7jqJbd&690

     http://s2/mw690/001It4aNgy6PXEfW4mdd1&690

     http://s4/mw690/001It4aNgy6PXEgmN3R43&690

“万奔腾辞旧岁,三开泰迎新春”。在辞旧迎新之际,想说些有关年俗的事情。从哪儿说起呢?不如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说起吧。在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中,抒写春天、春色和春光的数不胜数,而专门写春节(农历新年)的却不多见,能够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了。唯独王安石写的一首却是例外,他的《元日》诗,留传至今,为大家所熟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这一首诗中,王安石一口气说了春节贺岁的三个民俗爆竹桃符屠苏酒

大家知道,王安石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宋朝的宰相,大力进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歌文章都写得很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元日》诗中,诗人描绘了春风融融,春日曈曈,千门万户竞相燃放鞭炮,全家团聚,共饮屠苏酒,将门板上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的喜庆祥和景象。其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语意双关,既是写实,又隐含革故鼎新之意境。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在春节期间燃放鞭炮是营造节庆气氛的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其实是驱鬼避邪。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所谓山臊恶鬼,又叫山魈,身长不过一尺多,食虾和蟹,常常偷偷地来侵害人,使人得寒热病。可是它怕火、怕响声,于是人们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能发出毕剥毕剥地爆裂声,可以驱除山臊恶鬼。后来发明了火药,爆竹也就不再用烧竹管来取响,而改用纸筒扎火药来点放。从此,爆竹有了许多新的名称,如炮仗、炮竹、鞭炮等等,燃爆竹也不再单是为了驱鬼辟邪,更多的则是为了喜庆或玩耍。

然燃放爆竹的习俗,虽颇能表达人们送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并营造出浓烈的节日气氛。但燃放时不仅容易引起火灾,容易,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其强烈的噪声也影响人们,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睡眠和健康。为此,不少城市都对燃放烟花爆竹采取了限制或禁止的措施,但民俗的力量是很大的,即使在严禁的情况下,也难免有人偷着放。既然禁不住,还是严格管理为好。

所谓桃符就是将刻画有神荼郁垒神像钉在两块桃木板上。神荼、郁垒一个手里拿着苇索,一个身边牵着猛虎,形象丑恶凶狠,将它们安在大门上,充当门神,用以驱鬼辟邪。这种习俗,最迟在东汉时代就已盛行。唐代以后,根据新的传说或神异故事,画出了新的门神。其中最常见的是画上唐朝大将秦琼尉迟的图像作门神。秦琼和尉迟恭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两员大将,他们变为门神的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记载。那么桃符又是怎样演变为春联的呢?它起源于五代时的后蜀,有两种说法:一是五代时后蜀每到除岁,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一般都是上题“元、亨、利、贞”四个字。当时蜀太子长于文词,“善书札”,在本宫策勋府桃符上题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以为词翰之美”,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门联;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第一个写门联的是五代后蜀君主孟昶。他命令翰林们在新年作门联,并自题桃符板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宋代以后,在桃符上题写门联逐步发展成为流行一时的风尚。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传说有一次他微服出访偶见一家独无春联,经询问,方才知道是不识字的阉猪之户,他诗兴大发,挥笔题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然后投笔而去。第二天他又去这家观看,却不见大门上悬挂对联。询问原因,主人说:“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为岁首之瑞。”太祖大喜,赏赐三十两银子,使其改行。从对联的文学性来讲,朱元璋题写的这副春联对仗工整,符合主人的职业,含义也高雅不俗。

用红纸写的春联逐步取代桃符上题刻的门神,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的愿望。充分发挥了汉语文字的优势,使春联成了中国特有文学形式。家家户户贴春联,成为中国老百姓过大年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什么是屠苏呢?有人说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一种药酒,由汉末名医华佗首创,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放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酒有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疠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他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住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于是除夕夜全家共饮屠苏酒便成了一种年俗。饮屠苏酒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年纪越大的越后喝。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每每令人产生“老之将至”的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盛行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盛行此俗,但饮用健身药酒的习俗依然存在。

再过几天就是年春节了,羊是祥和的象征,又是的化身。借此机会,特向所有亲朋好友们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合家幸福安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元旦的祝福
后一篇:闲话春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