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那段几被遗忘的历史

标签:
河大小礼堂历史文化 |
分类: 必做之作 |
寻访那段几被遗忘的历史
到过河南大学的人都知道大礼堂的存在,并惊叹于她的雄伟和庄严,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在河大校园里还有一个小礼堂,虽然不如大礼堂那么古朴典雅,但她依然存在着。
小礼堂位于河大的南端,北邻河南大学文史馆,南与河大新行政楼隔路相望,西面背对着外语楼南楼,东面与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相对。据悉,小礼堂也是河大的一处文物,曾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的慰安所。
5月22日下午,带着重重疑惑,笔者在河南大学张举玺教授的引领下,访问了小礼堂。
顺着大礼堂前的路一直往南走,便来到了小礼堂的东面也就是她的正面。一条宽约三米,长约十米的通道指向小礼堂的正门。通道的两旁分别是一排松树,初夏的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站在通道口向小礼堂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正门两边墙上分别写着的红底白字——“严谨朴实,团结勤奋”。在周围青灰色砖墙的映衬下,这八个大字更显醒目。走进小礼堂才发现,原来她的墙面已经被风雨侵蚀得失去了棱角,墙上的石灰已经脱落,留下光秃秃的青砖向外凸起。此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便涌上心头。
抬头仰望小礼堂,发现她属于典型的日式建筑,不仅房顶宽而大,门镶嵌在与房屋主体项链但独立出来的墙体上,而且其北边还有一个小屋子,就像一件衣服上挂了个装饰品似的,与中国传统的对称式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为什么在古色古香的河大园里会有日式建筑呢?带着疑问,笔者来到了小礼堂的内部。
进门处的一条本就狭窄的走廊上因停着的两辆自行车和摆放着的两个个花盆而更显得拥挤,可能是没开灯的缘故吧,在走廊里感到一种阴凉。走廊左边是一个会议室,进去后看到门后墙上贴着的活动安排表,上面像课程表似的写着大、小合唱、民族舞、时装表演的多个节目。偌大的房间里摆着几十个椅子,散乱中却显出一种宽敞、明亮和整洁,与屋外的沧桑感不同,这里是一派现代设施。 张教授介绍说,这里曾经是日军的慰安所,日军的暴行不知玷污了多少中国妇女,可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记在那段历史,或许是因为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吧。
正思考着,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寻声而去,原来是从走廊尽头的排练大厅里传来的,几位退休的教职工正在排练节目。这是一个较大的排练厅,木质地板四周凌乱的摆着很多椅子,前面的舞台上摆着钢琴和其他设备,最醒目的是贴在墙上的那个大大的舞动的中国印。
透过眼前的场景,可以想象当时的日军在这里消遣享乐的场面,成为慰安妇的中国女人被迫在这里陪日军唱歌跳舞,为他们助兴,然后还会遭到一番凌辱……
虽然人不能永远活在仇恨当中,可关于历史的记忆却无法也不该被忘却。
不忍打扰专心排练的老师们,笔者一行从大厅的南门走了出来。如此,便来到了小礼堂的南面,虽然与隔道相望的高大、现代化的新行政楼相比,这里显得更加矮小和破旧,但其仍可以说是小礼堂建筑的最精华部分。有四根柱子支撑的五个动感十足的拱门,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精髓。这面的墙体虽也斑驳,但相比之还算完好。墙上三个窄小的红木框玻璃小窗上已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仿佛再告诉人们:从这里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与此相邻的是一个四周用水泥加固的大窗,一看便知是后来修缮的,但仍掩盖不了整个建筑的沧桑感。
站在南门外的柏树下,笔者陷入了深思:小礼堂作为文物,是时间和空间的印证,可文物不见得一定要皓首黄卷、颓墙残柱、讷讷难言,为什么不能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对小礼堂做一次完整的修复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承载的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与大学大气、海纳百川、包容古今的魅力不是相矛盾了吗?
日军的暴行在河大留下了遗址。也就留下了那段历史的记忆,虽然不值得骄傲,但至少可以作为教训,作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的基地。而如今,除了几位年长的老教师能粗略地讲出她的历史外,其他的相关记录少之又少,但凭这座孤立建筑,很难让后人记起那段历史。
通过此次访问,笔者找到了承载历史的遗址,可遗址背后的那段历史又去了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