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首山见证鲅鱼圈的飞速发展
2010年5月18日赵家振拍摄於鲅鱼圈红旗镇枣峪村南山
http://s4/middle/5dc38f43h86f2e76f4c13&69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坐落在红旗镇境内的馒首山,与熊岳望儿山一北一南遥相呼应,这方圆二十里之内山清水秀,望儿山、馒首山巍峨挺拔.两山背后,阳光万道.两山之外,银帆西去,紫气东来,古时侯,馒首山就有熊岳八景之美称.....
相传,在八仙登临渤海仙人岛年间,有一位姓焦的大臣,忠君爱民,却遭奸臣陷害,祸灭九族。那时,他的夫人王氏身怀六甲,王氏在几个忠臣好友的保护下,逃出了京城,买舟远渡。一天,海上突然刮起大风,船小浪高,十分危急。就在这时,游来一只海龟,大如辗盘,海龟托起了小船,直奔辽东,王氏在海龟的帮助下,在熊岳西南的三十里处登上了岸,所以当地取名龟舟,后来改称归州。
王氏在那里小住了几日以后,来到了熊岳山下,落脚安身。他本是江南才女,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丈夫遭难时,王氏痛不欲生,怎奈丈夫临刑前托人捎信给她:"一定要教子成器,报国救民"他才活了下来。来年三月,桃话开时,王氏喜得一子。为躲避追杀,她给儿子取名王融,王氏带着年幼的儿子,靠耕织度日,王氏聪敏善良,他在熊岳山下,助人为乐,邻里亲和,远近有名。
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王氏的奶水、血水、汗水和泪水伴着王融长大,他教儿子学走路、学说话、读诗书,不知不觉过了十六年。十六岁的王融,看着母亲因辛劳过早衰老的脸庞铭记着父亲的冤屈,读书越发刻苦,他自题楹联,挂在草屋里自勉:"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水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懂事的王融,每天一边读书,还一边帮母亲种地、砍柴,也时常赶海去捉一些鱼虾,一天王融到馒首山砍柴,见到一个面容憔悴的老妇人,他身背一小捆儿毛柴,倒在路边,王融急忙上前挽扶,当王融得知老人已经饿了一天的时候,就把自己带的两块饼子给了她,因为,母亲平时总是教导他,要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午后,王融在下山的路上,又听见有人呻吟,他寻声望去,看见一个白发老翁倒在草丛里,那老翁说,他刚丛山上滚下来,腿已经摔断了,王融见老人的腿上血流不止,就连忙撕下自己的衣襟,为他包扎好伤处。王融要把老人背回家,老人说:"我这样回家也得死,你要想救我,非得先到这馒首山南坡上,从最陡峭的岩石缝里采来那红花草药才行,王融一听,马上应声说:"我这就去!"王融飞快的跑道馒首山的南坡,他把绳子的一头绑在一块大石头上.另一头儿系在自己腰上,然后顺着光滑陡峭的石壁,下去采药.当王融重返山顶,解下绳子,刚想下山时,忽然看见那个老翁满面笑容的站在自己的面前,他的手里还拿着两个又白又大的热腾腾的馒头,老翁说:"小王融,我得谢谢你的好心,上午我吃了你两个饼子,现在我还你两个馒头,你还想要什么?只要是世上有的,都行!"王融说:"老伯,我什么都不要!既然您没事,我就告辞了,"老翁拦住王融的去路,又说:"不急,孩子!听我告诉你,这馒首山啊,就是馒头山,山里有很多馒头,但只有那些心地善良,诚实勇敢的人才能得到,你以后在来砍柴时,就不用在带干粮了,只要到刚才去过的地方,默念三句,馒头山馒头山,帮助融儿用一餐,里面自会有许多馒头供你享用。还有,你在这里采到的红花草药,它专治红伤,你可要好好收藏,日后有用,另外,馒头山的天机大事,你不可与任何人讲。"王融连忙跪下说:"多谢老人家!敢问您是哪位仙人?"我是常来此地的张果老,时候不早了,你快回家吧,免得你母亲挂念,日后我们还能见面,"说完,张果老一挥手,过来一头黑驴,他倒坐其上直奔仙人岛去了......
(赵家振整理)
http://s12/middle/5dc38f43h86f2e7ca326b&690
http://s6/middle/5dc38f43h86feef2f5df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