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野|中华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博弈
(2023-11-29 09:45:38)【导引】“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能力,包括应对外部入侵和内部矛盾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中华民族得以保留单一血脉延绵不断,而且能够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点,兼容并蓄,在实践中越战越强。相比之下,苏联人的东正教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矛盾的,美国人的基督教和所谓的民族平等是难以融合的,他们都走向了消亡和没落……”初心、思想、人文、科普,这里是雨果云录。
中华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博弈
——邹天石
我一直对前辈政治学家杭庭顿的“文明冲突论”十分赞许,但也感到他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不够成熟。这里仅就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希伯来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博弈模式。
欧洲现代文明的源头
概括起来,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起源于希伯来文明,基本上把欧洲原始宗教和中东原始宗教都淘汰了,所谓古希腊文化或古波斯文化其实都是近代人炮制的假古董。
为何这么说,因为现代人对于古希腊和古波斯的解读都是立足于现代观念的,是针对现代语境的产物。相比之下,希伯来文明却以亚伯拉罕的神学模式深刻地塑造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从思维方式到社会潜意识无所不包。
希伯来人与较早进入文字时代的腓尼基人有密切血缘关系,后者据考古学家报道曾颠覆过小亚细亚和上古埃及到青铜文明城邦,形成了以色列地区的独立政权,擅长海洋贸易和冶炼技术。虽然腓尼基人最终被希伯来人融合淘汰,但其殖民主义思维和宗教却在犹太人手中发扬光大。
古代以色列地区的犹太人人口最多时也不超过百万,而且四面树敌,也因此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一神信仰。如果我们仔细读《旧约》就会发现其中的关键要义:一是认定犹太人是上帝选民,二是要犹太人管理天下万物,三是要与其他民族“分别为圣”。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犹太人才是上帝的代理人。这就奠定了犹太人的殖民主义心态取向和意志。虽然犹太人被灭国两千多年,却一直保持这种信仰不变,而且实现了对大部分现代世界的领导角色。
殖民主义和分裂主义之祸根
伊斯兰教的出现很大程度是中东地区民族对犹太人的一种反抗,基督教的出现却是欧洲人对犹太教的本土化改造,但两者都属于一神论宗教,双方都带有强悍的征服者基因,而后来都与犹太教形成了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关系其实来自于“巴别塔诅咒”;按照犹太人的说法,上帝不喜欢人类骄傲自大,于是让人类讲不同的方言,导致人们无法沟通失去互信。小民族如何战胜大国家?可见殖民主义和分裂主义其实是孪生子。如今欧洲人依然被巴别塔诅咒害得死去活来,民族分裂导致国家分裂,源头就是宗教信仰。
即使美国也无例外,虽然早期美国通过消灭印第安人原住民迅速建国,其实就是继承了英国殖民地模式,以种族主义为等级划分依据形成了新教统治,把基督教会的内部选举制度用到了美国政府层面。
这种模式看似解决了当时的国家共同体认同问题,其实给后来的社会埋下了祸根。一方面美国强调自己代表了真理(上帝代名词),另一方面却陷入种族和阶级矛盾,于是不得不走向多元化,却由此深陷殖民主义反噬困境。这种反噬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拉丁语人口和非洲裔人口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拒绝同化和顺从。
欧洲的类似情况也是如此,殖民地宗祖国很快就要变成了殖民地人口集中地区。基督教人口迅速被其他宗教人口取代。基督教过去的强点如今反而越来越变成了弱点,多元化导致自我萎缩。
追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与希伯来文明截然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生生不息的世俗生活价值。中国人把自己本身当成体验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把自身看成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上帝的产品或代理人。这让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能力,包括应对外部入侵和内部矛盾的能力。
正是这种能力让中华民族得以保留单一血脉延绵不断,而且能够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点,兼容并蓄,在实践中越战越强。中华文明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周礼的诞生。周礼淘汰了商殷的巫师文化,开启了教化模式。
第二次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创立了郡县体制,书同文,车同轨,其创造能力和军事力量远超同时代的古罗马帝国。中国人虽然经历过多次人口锐减却都能最终起死回生,人口越来越多,民族越来越大,国家越来越强,很大程度是中华文明的凝聚力量作用。
第三次飞跃是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一场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对抗殖民主义的最佳武器,中国用起来得心应手,因为儒释道文化原本就是希伯来文明的克星,加上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的精辟批判,两者结合起来也成了现代中国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比之下,苏联人的东正教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矛盾的,美国人的基督教和所谓的民族平等是难以融合的,他们都走向了消亡和没落。
【关于】邹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著述上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天石先生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其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