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外视野|如何理解与创造人类新需求?

(2023-04-26 09:53:50)

【导引】“世界财富通过全球化进程产生出人类需求迭代更新而不断发展,需求才是真正的终极财富!我们如果不搞明白这点就无法理解当今智能社会的走向,依然陷于工业化时代的旧思维方式……初心、思想、人文、科普,这里是雨果云录。以下为天石先生谈人类的新需求。

如何理解与创造人类新需求?

——邹天石  

近年国际形势严峻,经济发展趋向下滑,中国也未能幸免。背后主要原因就是人类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可以用“异化”临界点定义。

全球化的赢家与输家!

五十年前,一位中国劳模说:“一分钱要掰开两半花。” 他女儿说要买一块手表,他回答:“等我们县城出品手表才买。” 这种思想是中国工业化之前的消费心态,也是当时需求被生产力限制的情况。

中国迅猛发展了四十年,最大的驱动力来自人们对于需求的观念变化,从解决吃饱喝足开始,到解决住房问题,到解决交通环境问题,到追求智能生活方式,人有多大的需求,生产力就提供产品和服务,不但国内市场发展,连全球都跟着中国发展,美国和西方国家都是获益例子。

但是,生产力发展背后有金融市场问题,搞不好它会反噬人类需求发展。中国经济高增长离不开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至少起先阶段如此。西方人把老旧工业生产力转移到了中国,他们自己需要开创更高级的技术,开创新的需求市场,结果他们搞出了智能时代的消费体系,反过来也把中国拉入到了这个消费体系中。

西方金融资本是这场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但同时也制造了最大输家,那就是普通西方蓝领工人阶级。相比之下,中国蓝领工人阶级获得了主要红利,中国有八亿人由此脱贫,亿万富翁数量超越美国。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人类需求和生产方式之间关系上爆发了矛盾。人们迅速从工业化生产方式进入智能化生产阶段,两者之间需求非常不同,过去我们追求住大房子,如今需求住智能家居,过去我们喜欢大鱼大肉,如今我们追求健美健身,过去我们追求买块手表,如今我们追求最高端的手机,忽然发现大楼失去了魅力,发现过去学校给的教育内容没有用,发现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距离越来越大。

美元的好与坏!

如今,这种问题全面爆发出来了,中美贸易战就是典型案例。美国向全球提供流动性,用的就是美元这个东西,中国通过出口贸易收入了巨量美元,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是迅速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以美元为锚,极大提升了人民币需求,这种需求转化成国内的金融杠杆,一下子激活了人们的需求迭代升级欲望,如中国人的一句俗话:“借巢下蛋”,美元就是那个“巢”。如果没有美元开路,中国人民币靠自己慢慢积累需求是无法坐到全球化最大赢家这把交椅上的。

同时美元也是“坏东西”,因为美元本身就是美国输出的债务,美元就是花花纸,中国出口商品就是用血汗真金白银换取这种花花纸,也因此不得不增发大量人民币把美元收入产生的外汇收入转化成财务报表平衡。

中国采用的是西方复式记账模式,支出和收益两者表面上必须保持平衡,美元收入产生出巨大人民币债务杠杆是金融市场创造出来的额外价值,这种东西在财务报表上却是“债务”,因此我们不得不落入了一场债务危机,更贴切的说,这是一场财务报表危机。

明明中国十二亿人住上自己的家庭居室,但却变成了负债累累家庭;明明房地产开发满足了百姓最主要的生活需求,却变成了政府部门的主要财务累赘,这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异化”现象。这种财务报表危机竟然被许多人当成了中国人民的悲剧,这才是更大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财务报表危机当成了世界战争爆发的理由,那更是巨大悲剧。

谁是危机与战争的制造者?

美国总统拜登就是一个把财务报表危机当成战争爆发理由的政客,他以为通过封锁芯片产业就可以阻止中国人发展经济,反过来也可以阻止中国统一。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漏洞——二元对立思维,把财富定义成私有物品,殊不知生产社会化早已让私有财产社会化,这背后就是人类需求本身通过社会化形成了私人财产分享化。

如今的富人阶级不得不通过股票市场作为财富载体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世界财富通过全球化进程产生出人类需求迭代更新而不断发展,需求才是真正的终极财富!我们如果不搞明白这点就无法理解当今智能社会的走向,依然陷于工业化时代的旧思维方式。

【关于】邹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相关创作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主流所称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