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外哲思|我的美食体验:饮食文化是吃出来的,而不是构思出来的

(2022-08-12 11:02:18)

【导引】“千言万语说着东坡肉,洋溢着浓浓的美意,可是人们不会稍稍迟疑吃入腹中,没多久便忘却干净,我忙活了这一场的创作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虚构,这不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性情吗?饮食文化是吃出来的,而不是构思出来的。”初心、思想、人文、科普,这里是雨果云录,以下为天石先生的一次美食体验——满满的哲思。

一次失败的美食体验

——邹天石

作为一个非常喜爱现代艺术的作者,对于美食也情有独钟,只是喜欢的角度比较特别。

按照苏东坡的方式制作

最近看到一位年轻作家展示出来的美食拼盘,联想到了一个老问题:中国饮食文化到底是什么?为了阐述这个答案,我这里拿东坡肉做例子谈谈。

从艺术家思想出发,我把烹制东坡肉看作一场艺术思想的体验和展示,而不是单纯的味觉体验,要进入苏东坡《猪肉颂》中的那个诗情画意世界,并把自己浸透其中,获得超越物质的精神升华,否则还不如去点个外卖算了。

苏东坡在这首歌中说的是猪肉,烧的是猪肉,闻到的也是猪肉,其实这猪肉就是他自己,从清苦的生活中体验出悠然自得的乐趣,远离权力的快活,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按照苏东坡的方式反复制作了东坡肉,一共有十四种做法,食材上有湖北黄州土猪,也有美国引入的西班牙名种猪,烹调方法上有香港莲月楼和台湾莲月楼的做法,也有苏州老家的做法,无论哪种做法都难以真正让我亲身感受当年苏东坡的意境。

于是,我特别使用了宋代高仿碗碟承载这些东坡肉,让它看上去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仿佛看到苏东坡从中夹起放入口中,口齿留香。

对艺术品的两种观察

我以前按照最经典的烹调方法制作过法国鹅肝、纽约牛扒、日本寿司,品味固然重要,但品味其中文化内涵才是这种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我非常享受展示美食的那种仪式感,但又要跳出那种仪式的约束,这样才能启发自己的灵感,把自己和特定文化融合一体。

就东坡肉而言,我尝试运用了几种欧洲和中国的炖肉方法和材料,甚至不同的炊具,包括高压锅、喷焊器、意大利泥炉等等,无论哪种做法,我把它们都当成了东坡肉。

做好之后,我用矿泉水漱了口,然后才开始品尝不同风味的东坡肉,有偏甜的上海风味,有精致的香港风味,甚至还有典雅俏丽的法国风味,但最令我陶醉还是那盛在宋代汝瓷盘中的东坡肉,因为那是一首诗里的品味,品尝它就马上回到了苏东坡身边,舌头失去了味觉,眼睛失去了视觉,唯独中国文化那种奇妙感觉油然而生。

人类面对艺术品必然产生两种观察,一种是直观的,另一种是心观的,前者给我们一个虚虚实实的世界,后者给我们一个逻辑图式,而味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美食也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饮食文化不是构思出来的!

我脑子里忽然闯入了一个问题:千言万语说着东坡肉,洋溢着浓浓的美意,可是人们不会稍稍迟疑吃入腹中,没多久便忘却干净,我忙活了这一场的创作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虚构,这不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性情吗?饮食文化是吃出来的,而不是构思出来的。

【关于】邹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相关创作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所称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