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南宁这七年(一)|2014,离开是共同的需要!

【导引】“大事讲原则(守底线),小事看品格(识人察人)!只要行稳致远的根本不丢,前途固然漫漫,但前景不会太差。”初心、思想、人文、科普,主流认识恰当表述,这里是雨果云录,从北京到南宁平稳“落地”这七年之一:离开是共同的需要!
2014,离开是共同的需要!
——孙雨果
在我入职30年,从逐步走遍中国,并触摸、感知这个庞大的国度的漫长时间里,基本都沉浸在“认知新环境,转化到适应新生态中的周期里”,故不管是从大漠到京畿、燕赵,还是燕赵——齐鲁——京畿——长三角的循环往复,以及后来的蒙京、桂京南北双飞,对适应新环境早已没有了不适感。
故在2014年11月底离开雾茫茫的帝都,傍晚飞机落地南宁的那一刻,除了感受到湿润空气里的丝丝甘甜,仿佛也卸下了身上的好几块大石头。事实上,伴随着中国经济从本世纪初开启的十年极速发展(也伴随着相应的治理不匹配),不仅仅是环渤海,也包括长三角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在南国,每每回想起曾经的高铁历程,总会钦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瞻远瞩。
“经常会出现眼干,甚至晕眩,工作不吃持续三个小时,就要睡一会。不仅仅是工作效率急剧下降,创作灵感也快速消失……”除了十多年“高强度工作三四个小时,再休息一两个小时”的工作习惯之外,不但作为南方人的妻子患上了咽炎而夜不能寐,作为一个特抗造的内蒙人,我也对当时严重的大气污染有了很多的不良反应。所以,离开是综合的考虑——两个人的身体状况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回去)不但没有人能真正帮到你俩,甚至还有人把你们当成唐僧肉——都想啃一口。事业没干成,最后两手空空……”(妻表伯)、“以你们俩的专业素养与勤劳肯干,你们俩在北京完全能立足,肯定比回去好……” (妻表伯娘)、“雾霾终将会过去的,真的坚持不住了吗?是不是应该再坚持一下……”(好友语)。亲、友的担忧与关心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促使我们毅然决然:离开是共同的需要!。
“不要打扰任何亲友,也不要任何亲友帮忙——该付费必须付费,但要把该收回的钱收回来,看紧钱袋……”、“被小骗当作增强认知、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学费,但一定不能被大骗——出现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金钱成本的不可逆!”简而言之:大事讲原则(守底线),小事看品格(识人察人)!只要行稳致远的根本不丢,前途固然漫漫,但前景不会太差。
下一篇:从北京到南宁这七年(之二)|经历几次小骗后,对新环境有了清醒认知
【关于】孙雨果,社会学者、专栏作家、人文记录者。迄今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各级媒体,以及海外华文媒体发表作品愈千篇。自大二与小伙伴单车6000里,完成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五省的社会调查后,坚定开启走遍中国、记录世界的不懈之旅。对于社会、财经、文化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