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角|中国画为何不断退步?一味当饭碗、利益、工具万万不行
标签:
中国画为何退步 |
【编者注】“大部分中国艺术家都是以圣人视角审判别人的,对别人有多贬损,对自己就有多赞美……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只是制造了另一种假象,这不是真正的创作。”
初心、思想、人文、科普,这里是雨果云录,分享天石先生——作为地缘政治学家也是艺术家,对中国画不断退步的相关思考和分析。
中国画为何不断退步
——邹天石
许多人认为中国画退步是最近的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教条主义是自我创新的大敌!
如果把中国画等同于水墨画,那么最好的文人画家就是苏东坡和王维,最好的人物画家就是吴道子,之后虽然也有几个标志性画家,但他们都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仅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没有改变创作思想,更没有进入创造性思维层次,他们留给我们的只是风格主义。
所谓的风格主义,换句话说就是教条主义,后人不断模仿前人的审美方式和技法,越像越自恋,如此一来水墨画就变成了一尊偶像,它代表着食古不化和虚伪自欺。
当年张大千不远万里赶到西班牙求见毕加索,好说歹说才得以见面,张大千诚惶诚恐地送上一套精美的中国画具,演示了墨分五色的绝活,而毕加索只是一笑,随手拿来一堆自己的习作让张大千挑一幅,最后张大千挑了一幅比较写实的。
从这段故事中看,张大千把技法看成是中国画的精髓,而毕加索把创作意念当成了绘画目的;作品本身无非只是创作过程中的体验过程,而非创作目的。在毕加索看来,不是要还一幅画给张大千,而是让张大千自己选择一种创作感觉,赋予张大千一次自我命名的机会。
毕加索这种思想意识代表了西方现代美术创作精神,按照哲学理论就是“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创作必须首先对旧的自己批判,然后才能进入自我创新过程,即使画同样内容背后的创意思想也早已不同了。
如何宣示创造者的权力?
杜尚的《泉》是一件非常具有西方现代美术代表性的作品,如何理解它的意义呢?
让我们回到当时的语境中,杜尚把一只尿盆当成自己的作品送去参展,并命名为《泉》。起初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件作品,而后来引起了轰动,这种轰动不是中国式的某某作品拍出天价,而是人们对这件作品的内涵感非常好奇。
好奇心对于中国人不那么重要,如果一件作品引发中国人好奇大概率是谁发财了,或谁当官了,对于艺术本身并不会产生好奇,完全没有必要。但是西方人对于艺术的预期就是新颖独特性,其评价出于多大程度引发好奇心,否则他们和中国人没什么两样。
杜尚在乎别人的好奇吗?也许在乎,也许不在乎,他更在乎自己的创作体验,如他作品所宣告的:“我的作品我做主!” 对于杜尚本人而言,他首先否定了那个画《下楼》那幅名作的自己,同时也在挑战整个传统美术观念,否定了古典主义、学院派等等的创作意念,甚至包括了他自己所属的现代主义。
然后,用《泉》命名了这件作品,宣示了自己作为创造者的权力——成为了自己的创造者。
创作是饭碗、利益、工具吗?
不要忽略一点,尿盆可以有千千万万只,就如彩票可以有千千万万张,而杜尚的尿盆仅此一件,只有他获得了这种幸运!由此,杜尚完成了一次“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的创意过程。
回归话题,中国美术一味的把创作当成饭碗,当成既得利益,当成论资排辈的工具,最终只会导致自我偶像化。当然,中国也有一些所谓前卫艺术家,例如,艾某某就是一位颇有知名度的。首先我们看他如何否定自己,可惜完全看不到一丝一毫。
大部分中国艺术家都是以圣人视角审判别人的,对别人有多贬损,对自己就有多赞美。这类中国艺术家并没有解构他们批判的对象,而是虚构了一个对立面,把自己当成了另一尊偶像,结果依然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固化形式,并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只是制造了另一种假象,这不是真正的创作。
【关于】邹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创作时评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主流所称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