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角|烂尾楼背后的经济原理

标签:
烂尾楼的背后逻辑经济原理 |
【编者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的烂尾楼模式和美国的航母群模式都是国际分工产物,不断创造国家信用的战略思想,而国家信用就是把债务不断转化成资产的关键前提。”
初心、思想、人文、科普,“甘为民族唱复兴、敢为苍生说真话”,这里是雨果云录,分享天石先生来自美国的观察和研究……
烂尾楼背后的经济原理
——邹天石
有人说:“美国有打不完的仗,中国有盖不完的楼。”这种现象背后是什么驱动的呢?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发动战争就是为了发展经济。”
按照中国人的思路,这实在太荒谬了,可是美国人乐此不疲。美国人也很奇怪为何中国那么多烂尾楼,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只是回答:“你懂的。” 美国人还是一头雾水。
烂尾楼的背后逻辑
我们不妨从某省的一处烂尾楼分析入手。这栋烂尾楼原本有52位股东,从拿地开始到停工一共花了十年,开工一段时间又停工。
这背后都有不同原因;拿地时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拉入投资群,建房当中把富豪拉入投资群,违规建设打官司把司法干部拉入投资群,融资不顺把金融干部拉入投资群,最终这个项目不断谋求把饼做大,以此消化这些积累的利益纠纷。
最后,投资方都不肯让步,连民工都闹起来了,不得不由政府出面讨薪。政府这么做也有利益考虑,这栋大楼原本就是前市委书记的政绩工程,与本届领导班子无关,一旦真是完工会严重打击该地区其他新楼盘价格,帮工人讨薪就把这个工程搁置了。
这个楼盘的发起人也不想完工,虽然他没从这个楼盘赚到钱,可是他通过不断融资已经挪用了大笔资金用于周转,而且一旦完工那些股东们就会分钱散伙,不如这样继续拖着,大家还绑在一起,其他合作项目可以维系。算来算去还是烂尾楼方式最靠谱。
中国与美国的相互“需要”
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这种情况也可理解,我们选择了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劳动人民是政治主流,继续革命是政治活力来源,如果让雷锋同志和焦裕禄同志都完成了革命任务,年轻人都有房有车搞躺平主义,国家就没有了发展动力。
由此可见,国家统一任务需要台湾当局存在,国家建设需要烂尾楼存在,国家安定需要不良分子存在,国民教育需要公知反面教材的存在,甚至中国存在需要美国存在。
美国人也有同样的道理,每年只需要花7000亿美元军费就可以掌握全球财富分配权,扼守全球所有海洋航线,让美元成为全人类的追求目标,让各国人民把存款送到美国银行,这笔交易太值了。
而中国的模式必须是不断把饼做大,这意味着必须不断满足人们增长的欲望,一栋烂尾楼的股东谁都不肯相互妥协,最后由权力最弱的民工做出牺牲,而美国通过对外战争可以把矛盾转嫁到苏联和中国头上。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美国打输了比打赢好,输了可以把美元输送给对方,苏联拿了就没有了——变成俄罗斯了,中国拿了美元就变成夫妻关系了,因此,美国越战越输,越输越勇。
谁揣着明白装糊涂?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的烂尾楼模式和美国的航母群模式都是国际分工产物,不断创造国家信用的战略思想,而国家信用就是把债务不断转化成资产的关键前提。
如今,那些天天讨论中美债务和矛盾的学者们之所以能够登上国家舆论平台,因为他们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关于】邹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创作时评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主流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