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人格与风格|你的元叙事是什么?百花齐放不要假花替代!

标签:
艺术家的人格与风格百花齐放不要假花替代你的元叙事是什么 |
【导引】“我比较欣赏几个具有自己元叙事的中国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能让我看到他们的人格魅力,看到他们敢于挑战西方窠臼的勇气和思考。中国思想界需要一种自我塑造的元叙事,可以百花齐放,但不应用假花替代。”天石说。
艺术家的人格与风格
——邹天石
如今中国的美术学院考试依然是千篇一律画照片,谁画的像就是好的。前卫艺术家其实也一样,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谁模仿外国大师越像越好,从本质上讲,这和时髦女人模仿西方模特儿买爱马仕是一个意思。
“像”和“洋”与元叙事
为何中国人以“像”和“洋”为美?许多中国人会反问:“难到不是吗?” 中国孩子从小学画就是临摹,要汲取百家之长为己所有,而西方人学画不同,是一种个人塑造,如毕加索调侃的:“一根拐棍在我手里就变成了艺术品,而在你手上只是一根拐棍。”
换句话说,作者本身才是创作主体,画却是客体,是作者人格的倒影。最近看了一个中国当代画家作品展,其中不少是名家,他们这次参展作品都不是代表作,或者已经从高峰期跌落了,这种跌落其实就是“元叙事”能力退化。
什么是“元叙事”?这个概念在中国似乎一直没有被重视,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我为何要画?” 如果画只是一种无目的消遣或模仿行为,这个过程就仅仅是形式而不是本质性的,就如你把其他人中奖号码抄袭一遍那般毫无意义。
杜尚把一只尿盆说成是《泉》,由此名声大噪,你拿同样一只尿盆无论如何装饰还是一只尿盆,因为你和杜尚之间隔着一个“元叙事”。一个物理学家的元叙事是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一个基督徒的元叙事是“上帝选民”,一个穆斯林的元叙事是“真主唯一”。
你的元叙事是什么?
那么,作为一个画家你的元叙事是什么?许多中国画家认为自己的元叙事就是得了某某奖状,拍卖了某某高价,其实这种逻辑就如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或“赚钱就是为了赚钱”,只是一种形式循环,没有本质性意义。
常常看到中国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例如,一个爱国主义宣传专家总是一开场就得意洋洋宣称自己毕业于某美国大学,跟某个美国名教授当博士后,参加过某个美国军方研习班等等,好像没有美国的加持说中国好都不够资格。
这种宣传只不过是拿美国刷存在感而已。这种结果就是当某宣传专家移民美国后,他的所有宣传内容都变成了一个笑话。对于画家也是这个道理。
百花齐放不要假花替代
二十年前北京798美术街贩卖外国人喜欢的假文革复制品,几年前去看还是一样,只是价格更低了,变成了行货。这些所谓画家都在模仿洋人的目光看自己,按照洋人对中国人审美标签衡量自己,最终只能成为洋人的精神奴仆。
我比较欣赏几个具有自己元叙事的中国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能让我看到他们的人格魅力,看到他们敢于挑战西方窠臼的勇气和思考。中国思想界需要一种自我塑造的元叙事,可以百花齐放,但不应用假花替代。
【关于】邹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创作时评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