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哲学核心为“道”,技以赋质形神兼备!周义发教授普及国画常识开篇在这

标签:
国画的本质特征周义发教授 |
【编辑荐语】“中国画的哲学核心为‘道’,只有形神兼备,技以赋质,方可体现气韵生动,产生天人合一的美感……”牛年新春,周义发教授潜心创作之同时,亲自捉刀撰写普及国画常识科普系列……
——普及国画常识分论之一
作为国粹艺术之一的中国画,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笔墨及其运用。
中国画论认为,画道直通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成的內在依据。画家必须能以“澄怀味象”,“含道映物”,“与道同机”入画为上。
何谓道?《易经.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故曰“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中国画创作强调“当法自然“、“心师造化“。清代魏源说:“道本自然,法道者,亦法自然而已矣”。
而孔子论道,则重在人道。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提出的教化说、中和说、文质说、养气说、立身说,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儒家学说的画道更通于人道。而佛学则有“画中无禅,惟画通禅”的论点。
笔,有两层意思:一是名词概念,即使用工具毛笔,而不是其它的笔;二是动词概念,相当于书法中笔画的笔;三是形容词概念,即书写形态。
懂得了用笔用墨,也就懂得了用水用色。
以上笔墨的运用就是国画的基本技法,运用水墨作画,达到画中有诗意的高度,是中国画的独特情致,也彰显中国画的民族审美观念。
自元代以来,中国画开始逐渐运用在画中题诗、题字并加盖印章(名章及各类闲章)点缀主题,全方位地深化作品的意境,托宽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使之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妙趣横生,遐想联翩,韵味无穷。
如此种种,就达到了作者与鉴赏者之间的心灵碰撞,升华二者之间的情怀,使得中国画的艺术品位与文化內涵臻于新的高度,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对于中华文化的承载力,体现着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这也是国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显著特点。
宋代张彦远书写了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宋代郭若虚完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另一部重要文献《图画见闻志》,他们在其画论中都论述到了中国画的画技特征,尤其是郭若虚对南北朝谢赫的绘画六法论做了肯切的赞叹:“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可以说,六法论是成熟以后的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其中包含了中国画的基本审美原则标准以及创作方法。
在他们系统总结中国画艺术特征之前,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其《魏晋胜流画赞》中就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宋代山水画大家郭熙也认为山水画最可贵的是突出表现出山水本身的精神气韵——“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只有形神兼备,技以赋质,方可体现气韵生动,产生天人合一的美感。(2021年2月12日于北京颐源斋)
【关于】周义发,国家高级美术师、国家高级书法师;原文化部审定为国家书法师培训鉴定资格项目专家委员、高级书画评估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美术馆副馆长,多所著名高等学府文法、艺术专业客座教授,荣获中书协、中美协等艺术机构“德艺双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