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交流为何不平等?去西方的殖民“同化运动”中找答案!

标签:
天石看世界 |
【导引】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再次蠢蠢欲动谋求颠覆中国人的价值观,其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中国在长期自我封闭后出现了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主体意识缺位”,通俗讲就是“文化自卑感”,加上中国文化缺少强烈宗教信仰元素,很容易将西方外表光鲜的东西当成神圣法宝加以崇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民主自由”……
中美文化交流为何不平等?
——天石
中美文化交流是热门话题,但说来说去都是些官方语言,许多高大上窠臼难以克服……
西方的殖民“同化运动”
人类文明交流自古有之,可是它从来就是不平等的,例如,辽人羡慕宋人的房子,宋人羡慕辽人的骏马,真正交易却很少,更多的是思想感情影响。中国瓷器曾被欧洲人想象成一种宝石产品,一船瓷器运到瑞典就相当于该国一年的GDP,这船瓷器在中国却只是瓷器而已。
然而,鸦片战争后这种经济交流定价完全被颠覆,中国开始了崇拜洋货的时代,西方输出的绝非只有商品,更多的是文化话语权,这种西方文化被中国文化买办们神圣化和偶像化,从中赚取了巨大荣誉和利益。
西方文化和技术本身对中国社会有重要促进作用,但西方谋求的不是这个,他们谋求的是对中国进行殖民地化,赚取更多剩余价值,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运。出于这种需求,西方开启了一场对中国的“同化运动”。
这种所谓同化不是制造文化平等,而是要把中华文明变成一个先天不足的山寨品。这种模式我们可以从印度殖民化结果看到。印度的现代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怪胎,它拼命想恢复古老传统,却内心嫌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它努力要超越西方,却不得不依赖西方的陈旧体制模式生存。
祛除“文化自卑感”!
中国人在这点上是幸运的,没等中国被殖民地化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反殖民主义武器,推翻了半封建本殖民地制度,以独立国家地位引进技术,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再次蠢蠢欲动谋求颠覆中国人的价值观,其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中国在长期自我封闭后出现了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主体意识缺位”,通俗讲就是“文化自卑感”,加上中国文化缺少强烈宗教信仰元素,很容易将西方外表光鲜的东西当成神圣法宝加以崇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民主自由”。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许多中国年轻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虚构出了一个“性自由,钱自由,权自由”的“美国”,开始对自己国家处处不满,凡是自己不满的就拿美国当理由反对,结果很快就把自己变成了“精神美国人”,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虚构西方文化偶像的运动一直没有停止过,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例如,大学评级要看国外发表文章数量,国家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西方模式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民间,西方文化赚取了大量优势,例如,洋人商业代言等等。
文化精神上更要站起来!
根据八十年代一份调查,中美之间婚姻年龄看,美国男方为主,中方女方为主,竟然年龄差二十三岁。当时许多中国年轻女性一心嫁到国外,年龄根本不是考虑标准。
你不难发现,在中国大学里到处都是准备考留学的学生,他们已经下定决心宁可在美国餐馆洗碗也要为美国生活方式献出生命了。在他们脑中,美国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无须体验也无须论证,只需要不停膜拜就可以增强这种精神力量。
有人说“有恒产才有恒心”,其实这已经被西方文化改变成了“有西方才有你”,一个中国人有钱了,他却认为人民币不是真实财富,非得换取美元财富,甚至移民到美国才算真正富人。
一个中国医生在国内行医救人,地位崇高,可是偏偏被西方资格考试压抑着,无法获得应有的成就感,这些都是西方文化侵蚀的结果。中国人民不但要政ZHI上站起来,更要在文化精神上站起来!
【关于】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创作时评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