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热评|启蒙教育重在家庭真正从娃娃抓起,中、美学者说!

标签:
启蒙教育 |
【导引】“家庭是最好的课堂,重在家庭真正从娃娃抓起——真抓、会抓”观察、研究愈多,愈深信不疑。中、美学者说……
关于童年教育的重要性,天石说
人们谈及教育往往忽略童年启蒙教育,而把重点放到大学和研究生教育,这需要大家共同改变。古代人们只有童年教育,绝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没有小学至大学的任何教育,童年启蒙教育决定了人的一生方方面面,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甚至心理素质。
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一个有机会成功的人往往具备了几种心理素质:意志力、自控力、同理心和领导能力,这已经被反复证明。但是,人们往往漏掉了自信能力,这是一种童年培养的能力,父母的培养,学校老师的培养,社会的熏陶,都是自信能力的养分,而最关键的是孩子自己树立良好的自我期许。
我们常说要孩子树立远大革命理想,这种说法提倡了很久,但也被贬低了很多年,把其中“革命”去掉了,最后把“理想”也去掉了,剩下的就只剩下“混饭”了,这种低级庸俗教育观抹杀了无数人的自信能力。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中美儿童教育细节,美国孩子的启蒙教育往往从教会活动开始,大人鼓励孩子捐一些私房钱做慈善公益,并让孩子直接参与其中,钱不够就让孩子到街上义卖柠檬茶,大点的孩子去帮人洗车筹钱。孩子平时为买一件想要的东西就帮父母或邻居洗车筹钱。
相比之下,中国人父母总是怕孩子钱不够花,孩子做一点事就发奖励,孩子逐步失去了等待奖励的耐心,没有奖励就对父母怒目相向,大吵大闹,如此培养的孩子长大容易变成自私自利和急功近利的人。中国人习惯给孩子发红包,派利市,而孩子无须为此付出任何劳动,养成了不劳而获的心态。
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鄙视劳动致富,追求家族父荫,等级攀比,孩子容易养成对他人的严重依赖心理。你看看周围很多人都是不断发牢骚的,似乎越发牢骚越证明自己聪明,这其实就是依赖性心理。这类人虽然会发牢骚指责他人和社会,但却从来没有能力提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例如,中国有那么一群公知,天天背诵民主自由几个名词,装出要解救天下苍生的模样,你问他要个具体方案,他永远只有一个回答——民主选举,好像选举就是一部神奇机器,狗肉放进去就变成了牛肉,这其实也是一种依赖心理反应。
华人在海外有一些被公认的坏毛病,例如,爱赌博,好炒股,习惯做投机买卖,不容易和其它族裔平等相处,刻意炫富攀比等等,都与童年错误教育有关。华人社区一盘散沙给美国人印象深刻,很少华人愿意参与社区活动,投票比率低,哪个华人参与了会被其它不参与的华人同胞白眼,总是只顾及自己眼前的小利益而罔顾大义。
美国没有“革命理想”,但有“大义理想”,也就是集体理想,这点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娃娃抓起需真抓、会抓,雨果说!
从娃娃抓起——肯定没错,关键在于真抓、会抓,并有强大的坚持力!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确实口号喊得足够响亮,也足够多,但落实到实处的不够多。甚至于很多家庭也把重要的启蒙教育当成了可有可无,以至于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于不见棺材不掉泪,待歪瓜裂枣长成时,悔之晚矣!
先来个科普,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常用的说理方法是用一些被启蒙者已知的类似常识,来说明道理,而不是讲述科学证明过程。
“良好的家风家教+不懈的坚持努力”是最好的启蒙教育,这样的实证过程最珍贵。就此,分享两个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有一个女孩与一个男孩的妈妈曾几次就识字、阅读灯重要的启蒙教育方法请教,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孩子的父母不但是中产精英阶层,祖辈也温和、良善。几次的建议都是:不用上专门的培训机构,只需跟踪新学习方法,祖辈、父辈陪伴、引导不缺席即可。
如今两个孩子都上一年级了,精神满满、自信满满。“家庭是最好的课堂,重在家庭真正从娃娃抓起——真抓、会抓”观察、研究愈多,愈深信不疑。
【关于】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创作时评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为海内外学界、传媒界所称道。孙雨果,社会学者、专栏作家、人文行者,迄今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各级媒体,以及海外华文媒体发表作品愈千篇,对社会、财经、文化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