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袁老门规 |
【导引】在被各类公知、汉奸麻醉,特别是无良资本蛊惑剁手、卖肾的浮躁之下,袁老这样的德高望重老前辈之重锤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不仅对做学问,对做事业,以及走好各自人生路,均是!
学问之道,就在袁老“门规”里
袁隆平老先生已是鲐背之年,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或称必要条件。
放眼世界,与喜偷窃、打劫的海盗、游牧文明相比,中国农耕文化里饱含着勤劳、智慧和勇敢,更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础。挽起裤管下田,正是中国农耕文化在当今农业科技中的延续和传承。
可以说,袁老的“门规”更是大成之道,不仅指明了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之路径,也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安身立命指明了方向,更为奋然前行的全社会提供了警训。
大同之道,意在传承!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是袁老对年轻人多次强调的8个字。虽然,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也诞生了更多灵感和赢得更好机遇,但最可靠的两个字还是“汗水”。中华民族是从耕地里走出的民族,中华农耕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不仅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袁老学问大同之道对行行业业同样有启示意义。“不要弯不下身子,不要倒油瓶不扶……”这是前辈经常循循善诱我们的,同样也是极力引导后辈的,相信前辈的苦心无非在于“学问之道,重在传承”罢了。
在被各类公知、汉奸麻醉,特别是无良资本蛊惑剁手、卖肾的浮躁之下,袁老这样的德高望重老前辈之重锤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不仅对做学问,对做事业,以及走好各自人生路,均是!
力倡勤俭节约之美德
必须看到,凿渠建坝、开山破土,是中华民族既敬畏自然又敢于改天换地的智慧和勇气;插秧点豆、耕田除草,是中国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写在大地上的点、线、面的艺术;驯化禽兽、选育种苗,是中华儿女为追求种族传承生生不息的创造。
对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同样在袁老的学问之道里。没有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脚踏实地,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坚持与坚韧,没有一代接着一代干的传承与竭力,就没有我们家国中兴的魂牵梦萦,更没有我们全面崛起的现代图腾。
【关于】孙雨果,社会学者、专栏作家、人文行者。迄今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各级媒体,以及海外华文媒体发表作品愈千篇。自大二与小伙伴单车6000里,完成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五省的社会调查后,坚定开启走遍中国、记录世界的不懈之旅。对于社会、财经、文化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