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品与艺品”之关系,周义发教授这篇论述太赞了!

标签:
艺术与艺品 |
分类: D.雨果专栏·公益中国 |
【编辑荐语】“纯从书法技法而言,史料对秦桧、蔡京和康生的书法虽没否定,甚至评价甚高,因其灵魂龌龊,却皆为业界与世人所不齿;书界对卓有成效的艺术家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的书画艺术成就总体是肯定的,但对他们的人品瘕疵也都颇有微词,就足以说明,社会与历史都是把人品置于艺品之上的”,义发说……
概述人品与艺品——浅议书法练习总论之五
人品与艺品之关系,在书画界自古就有很多论述,不外三种主要观点:一是人品与艺品存在着一致性;二是人品与艺品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三是后天修为的人品与艺术天赋形成的艺品相辅相成。这类争议一直存在,而且各自都有相应的论据。笔者仅从“艺以载道”的维度,概述一下人品与艺品的关系。
艺术及艺品对于社会、对于大众的教化功能几乎是公认的。艺术家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与提炼出来的真善美精神体现于作品,能够使受众养眼、润心、提神,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并影响欣赏者的情感及心智,这些就是艺术教化功能的体现。
艺术家赋予自己修为的精神属性于艺术作品并对社会和大众起到教化作用,使得教化让艺术潜移黙化的升华到精神层面,引导社会和人们产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真善美在人与人之间碰撞乃至循环,继而在传承中推动社会进步,可见艺术的教化功能不可低估。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散发假丑恶异味的艺术作品对社会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甚至毒害。所以,我们从艺以载道的层面,应该和必须倡导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作品,起到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教化作用。
从艺术及艺品的教化功能不难证明,艺品是艺术人人品的反映,艺术人人品的高度对其艺术品位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故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的说法。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可见,人品对艺品的影响之大。
笔者所言人品,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修养,而且更多的是那些渗透于作品中的“古雅”。而古雅之性质不存在于自然,而其判断亦但由于经验,于是艺术中的古雅云品位,不必尽俟天才,而亦得以后天人力致之。苟其人格成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王国维认为:“虽中智以下之人,不能创造优美及宏壮之物者,亦得由修养而有古雅之创造力。”
书法领域自宋代开始明确强调修养与艺术创作品位的关系。杰出文豪和书法家苏轼一反唐人对技法矻矻以求、精雕细凿的态度,而把文化修养作为创作的首要条件:“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而其他同时代文化艺术家从另外的方面也强调了人品修养的重要性。
黄庭坚在其《山谷文集》中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符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姜夔在其《续书谱》中说:“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
修养的核心是主体精神的陶冶,因此有志于书法艺术的群体,必须在阅读典籍、调整观照等方面同时努力,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品位走高尚与卓越。
纯从书法技法而言,史料对秦桧、蔡京和康生的书法虽没否定,甚至评价甚高,因其灵魂龌龊,却皆为业界与世人所不齿;书界对卓有成效的艺术家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的书画艺术成就总体是肯定的,但对他们的人品瘕疵也都颇有微词,就足以说明,社会与历史都是把人品置于艺品之上的。(周义发 2020年7月18日于北京。下期预告:《浅议书法练习 分论之一 临摹》,下周日见!)
【关于】周义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所著名高等学府文法、艺术专业客座教授,被原国家文化部审定为“书法师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培训项目专家委员”,荣获中书协、中美协等艺术机构“德艺双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