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是与时俱进的情感硬核!

标签:
啥是佩奇 |
分类: J.每周·舆情观察 |
2019年1月18日那个午夜,被《啥是佩奇》刷屏的人们应该能达到一个亿。然而,“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流行事物,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不知道”,但是,能够瞬间点燃一亿人情感的,绝对是超级硬核才能爆发的当量。对了,俺是不是也很与时俱进的碉堡呀……
当腾讯编辑确定此话题时,个人反复琢磨了“一线城市不等于四五线城市,城市不等于乡村,是《啥是佩奇》最为重要的切入点……”这一极具社会意义的思考。当然,还有“在中国,竟然有人不知道佩奇是谁?”、“当我们发出感慨时,我们已站在阶层地位的至高点”等等,都很具现实意义。好了,来三点:
一是,“从农耕进入工业化、信息化,一步跨入现代文明,无不考验着中国人学识、视野、历练,当然也包括我们现代人文情怀的与时俱进……”。或许我们在“三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东厢房、西厢房,多养两个小婆娘”的小农社会还是沉睡的太久了一些,以至于“有钱(前)劲没后劲”、“身子进了城,脑袋没进城”陈规与惰性依然顽固存在着,使得我们勤劳、智慧的优良基因还没有彻底激活,大部分人文情感还局限于“一亩三分地”的小圈圈里。重点之一:这是《啥是佩奇》颇具时代感,瞬间爆燃的主因……
二是,
三是,“父母在——回家的动力十足,家的味道——是我们在他乡多年也难以割舍的记忆……”。在我走遍中国的城市记忆里,有很多“暖心+好玩+有趣”的“经历+故事”发生,其中,暖心的记忆最重。偶尔闲下来,就抓紧搞个碎片丢进网络存储袋——以备俺那《错乱的二十年》随时调用。《啥是佩奇》无疑是重要的之一,极其硬核,也足够碉堡!
特别分享一个发生在妻学前机构的故事:朱小弟:妈妈,大象的“象”又可以读作“家”; 妈妈:哦,不太一样啊,你仔细看看,下面是一样的,上面不同,这是两个字;朱小弟:一样的,胡老师说是一样的,胡老师说的是对的! 妈妈:那等会你见到胡老师你再问问,考一考胡老师,好不好? 朱小弟:好,我考考胡老师…… (过一会)朱小弟:妈妈,我又不想“烤”胡老师了,我不喜欢“烤”人的。 妈妈:好的,那你不考胡老师了,你可以跟胡老师讨论一下就好了;朱小弟:“烤”东西可以吃的,我不想吃胡老师,所以不要“烤”胡老师了……
最后,“伙伴与引导很重要,跟什么在一起,什么人引导——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旗帜绝顶重要,打什么旗,走什么路……”。社区(含乡村)公益与半公益机构与场所不可或缺,娃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结交伙伴与深度交流的好去处,这是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好现代启蒙——城市与乡村不脱节,也包括几代人尽可能同步之关键,我们应该努力,也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