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还有3天,也就是5月18日,父亲就离世17年了;到今年的9月10日,我那劳碌一辈子、与人为善一辈子、和睦四邻一辈子的老母亲,离世也快20年了。真是光阴似箭无折无返,偶尔闲下来,或者稍有懈怠找寻动力时,在追忆父亲、母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中,父亲参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荣获的一大堆军功章,与母亲“临行密密缝”——为我上大学时所做的一件对排扣小棉袄一样,是最为珍贵的“两大件”。关于“父亲与军功章”曾写过几篇,一拖再拖之下,虽不能,也不可能尽其详,很欣慰“母亲的小棉袄”能够成文于这个母亲的节日……
1992年的那个夏天之所以难忘,是因为那年我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因为全过程目睹了母亲几乎日夜辛劳为我缝制了一件小棉袄。多年的历雨风行,多年的学习积淀,我慢慢明白了:“不管黑、白”大幕全面开启之下,并全面侵扰乡村,传统的乡俗民约又一次遭到巨大的破坏,人开始变奸了、变猾了,曾经的积累(主要是品德与信誉上的)——都不会买账了,互帮互助一下子化为了灰烬,很不幸,母亲为我缝制小棉袄恰逢最糟糕的时代,历经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波折也就不足为怪了……
“知道被录取的那一天,就是母亲开始为我的学费犯愁的那一天”,刚强一辈子的母亲辗转反侧多日之后,和上高中前一样,又专门召集了一次家庭大会,给四个哥哥、四个嫂子们布置“我和你爸爸不能出去抓钱了,只能在家帮你们种地、哄孩子,你们出去多抓(赚)钱,先借学费给小五,他大学毕业赶快还,有能力再帮你们……”。自然而然的,行囊的准备也是母亲日夜犯愁的事儿,“兄弟众多‘一个儿子一处院’的接连娶媳妇,近乎家徒四壁之下,再供一个大学生无疑是一座大山,死死的压在母亲的身上……”。
听在我之前考上内地大学的几个老太太说“太热,要给孩子织一件毛衣,也时兴(时髦)……”,老太太提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鸡蛋,去表姐那里换来了几团毛线,先找了一位(老太太认为)比较近、会织毛衣的,然而,几天后以“忙,没时间”——毛线被原封不动的退了回来。老太太彻底犯了难,多次想找其它人——但话到嘴边也没说出来,直到听说远嫁牧区心灵手巧的美丽表姐回来,母亲趁晚上出去找表姐,那个曾年节前帮我们几个小一点的兄弟缝纫过好几次衣服的姐姐说“老婶,这回不能帮你了,你家有会织的,我织人家知道会挑理(找茬)的……”。
“都怪妈妈笨,不如你大娘心灵手巧,看你大娘绣那花绣的真好,教的你(大娘家的)四姐也那么巧……”、“我要不笨就把你大姐教会了,让她织一件毛衣还不容易,自己的丫头好使唤……”,那天晚上,母亲一边在灯下忙着针线活,一边狠狠的责怪着自己。最后,母亲愧疚的和我说“你大姐不会,‘自己人’会的一个不帮织,其它人攀比着也不会帮的,妈只能给你做一件小一点、薄一点的棉袄去上学了……”,许久许久,母亲长舒了一口气说“我缝的其实也挺好,做(棉)扣子不如你大娘,这回我去求她,一定好看……(大娘是村里老一代公认为手巧的,也很心灵手巧的母亲自感不如一般不求她,可能是怕被妯娌们笑话……)”,我对母亲说“没事的,咱就带着棉袄上大学……”。
那真是一个忙碌、压抑,并伴杂着少有快乐的暑假。母亲一边忙家务,一边哄孩子,一边抽空给我准备着行囊,那件小棉袄就成了母亲不时拿出来的创作品;父亲在母亲的督促下,帮着干农活——尽可能让能出去的孩子们多抓钱;聋哑弟弟也在外做小工,虽然赚的不多,晚上回来都要用哑语关心着“钱准备够了没有”。小农经济全面崩溃的大幕开启,“儿行千里母担忧”愈发显得凝重,母亲不时的“叮咛”,更成为了必备的课程,并深远的影响着他日后奔走四方的儿子。一个人在外,孤独、消沉时翻读那一阶段写下的四十多本日记,很多朴素的话语与愈发觉得与大部分哲学、社会学经典可谓大同,其中,公正、分享、励志、宽容,以及关于感恩的启蒙与教育,牢牢的刻在大脑里:
一是,“做人正派、公道,肯定吃得香、睡得好”,“小人只能得逞一时,不能永远猖狂,要行大道走正路”,“自己的尽可能给别人分上一口,别人的不要贪念”,这是母亲无数次的训诫。公有威,回去观察发现,即使一些私利熏天的小人,除了偶尔不能得逞搞一点小动作之外,都不自觉的竖起大拇指:这老太太心眼太好了……
二是,“(社会)风气越来越不好了,说人话不办人事的多了,不会说人话也不会办人事的不少,交朋友时要躲注意……”、“在外一定要小心,出了大事家里谁也帮不了你(保护好自己,才能去保护别人)”、“不要占了便宜嘎嘎笑,吃了亏了哇哇叫,离那样的人远一点”等。对于自己逐渐成熟,尤其是慧眼看人受益良多……
三是,
“你把最好的给了别人,别人也会把最好的给你,一定不要拿‘破东西’送人,并对这样的人保持警惕……”、“送礼的人(本质上)就是破坏规矩的,不要乱接受……”、“丢出去的东西泼出去的水,有能力给了就当施舍,不愿意给一定不要对讨饭(要)的人口出恶言……”。关于分享的内涵,从母亲的教育与经典相结合,感觉才能做到情暖随心。
四是,“不要和沙皮狗似的,总幻想着别人会帮你,帮你是(看了)情分,不帮你是(守了)本分,不要以为别人欠你的”、“驴粪蛋也有发烧的时候,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要相信自己”、“双手是用来劳动的(创造财富的),而不是用来讨要的”。鞭策蕴育励志,很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之道。
五是,“做为男人,不要这仇那恨的小心眼,遇到闹过毛病(矛盾)的‘仇人’,也要(主动)打招呼……”、“女人堆里是非多,作为男人,不要往老娘们堆里钻,男人就要端住架(有范?),更不要和女人一般见识,头发长就是见识短……”、“与女人有矛盾,能躲就尽快躲,千万不能动手,被讹上有口难辩……”。回忆起来,“宽宏大量”可谓是母亲对儿子们一以贯之的要求之一,虽然要求近乎严苛,但以各种方式灌输着她的相关主张从未i改变……
六是,“不要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感谢要赶早,不要一遇到事才想到找人……”、“牢记别人对你的好,尽快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老的要会做人,少的也要学会做人,为自立门户早做准备……”、“对人不要偏激,不看少的看老的,不看老的看少的,不要忘记对你有恩的人……”。每逢节日,或者杀猪,母亲都会派我们几个小的孩子去请人吃饭,以及送猪肉、猪肠等“小礼物”,好几次对于叫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不是很理解,后来,在我一段短暂的人生低谷中,深刻感受到了母亲厚实的恩德之荫蔽,对母亲言传身教的感恩教育才有了痛彻心扉的认识……
最后,打开话匣子,尤其是关乎说也说不完的母亲的话题,很难收住笔,这也是本人这几年不敢轻易写的原因。还是长话短说,多年的学习与总结发现:说大一点,社会学,也包括教育学本质上都是人心工程,有所成就,及至终集大成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必不可少的;说小一点,不怕,也不在乎任何人说我傻的可爱,天然的感觉、天然的情怀、天然的率真或许就是做好这一人心工程的优良基因。故在即将结束本文之际,特别分享两段原汁原味的随想录,共同追忆我们平凡蕴育伟大的母亲:
【南国暮语*节选录】令人遗憾的是,在父亲、母亲不到三年接连去世的忙乱,特别是人心浮躁的“唯有向钱看”中,父亲的那些军功章竟神一样的不见了——一枚都没有留存下来(翻箱倒柜的多次寻找,并询问之中,有支支吾吾的说都扔了,有说被人拿去卖了,似乎成为了心照不宣的悬案……)。而凝聚着“慈母手中线”万般艰辛与难言苦楚,也饱含着万般温暖与炎热的那件小棉袄,竟也如我们曾经太过匆匆——无暇他顾的行旅一样,永久的遗留在鲁中大地上了……
【南国随想*节选录】无数次的蹉叹,特别是回到养育我们姐弟七个的老家大院:父亲的军功毕竟得于枪林弹雨的战乱年代,我们虽有幸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却应作为珍视幸福、尊老敬老的精神财产予以瞻仰,是最不该流落他处,甚至化为尘埃的。母亲为我上大学精心缝制的小棉袄,将母亲、我与那个艰困年代之下的人心骤变相链接,对于我个人的相关启蒙、成长,并心智逐步完善之通彻,所浓缩的意涵——是难以言表的,同样是我应该永远留存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