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只爱玩手机”丢失了什么?
(2015-11-23 08:06:54)
标签:
只爱玩手机品质不丢失 |
分类: J.每周·舆情观察 |
摘要: “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这是重庆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呈现给我们的。不可否认,关于“手机”的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从冯小刚曾经导演的“说谎系列”,已经演变到“无儿无女”,甚至到了“只爱手机”的空前境地。当腾讯编辑抛出手机与现代人生活、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尤其是给出现代人一些建议时,个人也思考了一番人生,我们不但有很多不正常的地方,也丢失了很多很多珍贵的东西……
作者:孙雨果
上周,重庆南岸区珊瑚康恒小学6年级老师唐上棣微信转发了一篇3年级小学生小希的作文《爸爸看手机》,成了老师和家长讨论的热门话题,“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关乎“手机”引发的教育,乃至社会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从冯小刚曾经导演的“说谎系列”,到如今演变到“无儿无女”,甚至到了“只爱手机”的空前境地……
当门户编辑抛出手机与现代人生活、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尤其是给出现代人一些建议时,个人也思考了一番人生——有很沉重的那部分。手机如此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以至于到了无儿无女无爱——沉浸其中,忘了我们本该担负的陪伴与引导责任,特别是在物质主义泛滥,新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当下,从一个不良惯性沉入另外一个不良惯性,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首先,不容否认,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从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到生活等物品的采购,再到游戏娱乐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其似乎越来越强大到“谁也离不开”的地步——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但是,“谁也离不开”不等于“一刻也不能分开”,尤其到了“一个孩子的习作戳中了你的状态吗?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而陪伴并不是陪着”这么敏感与尖锐的地步,让我们必须权衡好“无度”与“有度”之清晰的界限。
其次,父爱、母爱都不能在教育上缺席,这是教育学,也是社会学相关理论重点强调的。“每个人性格,也包括人格的缺失,归根到底是教育的致命性缺陷造成的,但会通过社会集中的展现,或暴露出来”。需要告诫那些有手机控,或者手机癖的家长们的是,孩子的成长不但需要小伙伴的(相互)陪伴与学习,更需要大伙伴的陪伴与引导,如何在手机与孩子中间找到平衡?我们必须严肃认真起来了。
最后,世界那么大,还需切身去体验,一个心智完善、生活健康的现代人绝不能局限于虚拟的网络。为此,不想讲太多大道理,举一个身边刚刚发生的故事来现身说法:豆豆是妻培训机构的小特招生(2—3岁),豆爸与豆妈不时会带他与姐姐参加野餐、露营等等户外活动,昨晚看亚冠决赛直播时,碰巧看到了豆爸与豆妈在天河现场的画面,联想到豆豆已展示出睿智、稳重,尤其是情商特别高、极富探索精神之品质,感慨我们的生活不该是单一的,我们也不该因为手机,以及不断出现的新产品,让一些宝贵的品质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