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果:撤县改市应平衡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2013-07-29 22:11:45)
标签:
孙雨果社会文化必然事实老一套 |
分类: E.雨果专栏·半月谈 |
应该看到,不管是撤地(区)设(地级)市(或纯粹改换一个名称),还是撤县设市(区),无非都是想折腾出一个名堂来。轻易地指称其为瞎折腾,或者乱忽悠,都是很轻率的。只是相比吉林扶余县和云南弥勒县两个成功“变市”的幸运儿,南平这个地级市只是“不幸”地改用了“武夷山”这个县名罢了,其地级市的实质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武夷山”这块金字招牌所隐藏的巨大利益或许更能让南平获益无数。
与部分地方政府,包括部分专家学者的“重启撤县改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不可阻挡之势”,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国务院应该尽快开启新一轮的撤县改市政策”的急切相比,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教授要冷静很多,其呼吁“在做足开启前功课的前提下,应该‘应设尽设’,但要防范‘乱改热’的卷土重来”。
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多年掠夺性开发与超常式发展,资源、环境的透支不但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与之对应的社会文化发展也相对滞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没有基本的保障,相对的公平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笔者以为,重启县域区划调整,更应该看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
事实上,不管是吉林扶余,还是云南弥勒,由县改县级市都不过是求得一个文化、经济的双平衡而已。云南民政部门一人士称“弥勒申报,更看重的是这个红河州重要工业县能发挥区位优势,成为滇中、滇南城镇群的接合点,承接滇中经济圈产业布局的重要作用”,当然,还不能忽视其具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重要申报优势。扶余的“幸运”则既有区位优势,也有促进“民族文化”发展这一要素。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显示,一些省市将开展更大规模的中小城市建设,各地在平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大打文化牌。在文化挖潜的同时,力图为经济发展争空间,乃至创造空间。与之衔接紧密的撤县设市(区)等动作,也必将会越来越密集。我们期望相关功课能够做足,力争使之不但科学合理,也能够让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平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