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雨果:夸夸俺那纯粹的老婆!

(2009-03-31 16:53:23)
标签:

流浪歌手

茶楼

文化品位

文人

夸夸

分类: C.雨果专栏·极品男女

孙雨果:夸夸俺那纯粹的老婆!

   和老婆结识也有5年多了,那还是2000年9月做某报权威深度报道栏目的总策划时,去广西某地搞调查,在结束工作的空隙,接待我的该市市委宣传部的一个同志说带我去一个“特别有文化品位的地方”,并找些“特别有文化品位的人”来陪我,于是,她和他的老师以及他们中文系的3个女孩子一起来到了刘三姐音乐广场边的一个临近龙江,并依山的小茶楼。
  以下的故事应该比较浪漫,可能让我来说就不浪漫了吧,那天也奇怪,玩牌猜酒的时候,多次出现不是她"猜4"抓到我,就是我"猜7"抓到她,对于把“茶楼当成酒楼”的北方人的我,自然没少喝了……
  结果呢?“不幸”的是我选择了这个可爱的,全身透着灵气的小姑娘,当然,必须耐心的等她2年,因为她还要2年才能毕业呢。
  现在想起那天晚上为什么选择了她,觉得“罪因”有两个,其一是,酒肯定喝的太多了,广西是个到处喜欢歌唱,和你所看到的人们都时刻展现着微笑的地方,喝点酒后,难免要“发情”;其二是,我历来喜欢看上去有灵气的女孩子,那晚上的另外三个女孩子,不属于我欣赏的类型,就不多说了……
  于是,似乎等等吧,看起来,故事的发展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了,呵呵
  说起我的老婆,应该是一个大家看到后,都不感觉陌生的女孩,长得机机灵灵,小小巧巧,说话幽默风趣,办事有理有据。她看上去绝对没有任何职业女性所谓的聪明和世故(事实上我也非常讨厌这种所谓的聪明和世故,尤其讨厌一些女人在我面前自欺欺人的玩弄和卖弄这种聪明和世故!),纯净的她,有时平静如水,静静地拥抱文学,有时她跳动如潮,匆匆地步履世界……
  大学的她就是文学社的财务主管(我一直认为,这样的工作.一般有私心的人干不了,而我也最讨厌贪图小便宜之类的"八婆"女人),也是该校报的新闻部主任——绝对和我是不二的同行。
  “很多人不理解文学,认为作家、文人都是些脑子有病的人,放弃这大好的生活不过,偏偏要用文学这种苦恼的东西来折磨身心,整天一幅郁郁寡欢,悲天怜人的样子,能得到什么呢?”,认识之初,我们没有问她这个“在我大脑里”已经很“成见”的问题。
  等她的两年来,从北京到南宁的地下和空中,我们来回穿梭着,我们的见面也算是很频繁了,她总是一副随和的样子,没有所谓“校园小文人”的任何气息和不可理喻。也许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文人”,不是作家,只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相处自然融洽和谐,“文人相轻”在我们彼此交往的圈子里不相适用。诚然,我也非常的清楚,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她的内心一定有某种东西在不断地抵触外界,以至和它造成某种紧张关系。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那她就谈不上热爱文学。那种内心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孤独。那种紧张关系,是在不断地读书不断写作以求得内心平衡地过程体现出来的。

  后来走进他们大学文学社的每个成员之后,也逐步发现,不是每个人在将来都会从事写作这条路子,但他们的初衷是很明确的,即是热爱文学。为着这个初衷,她曾辞去校学生会、校宿管会干部的工作。她说过没有“一专”是谈不上“多能”的。三年大学生活,如果你问她有什么在她的行程里留下痕迹,她一定会说是她追求文学的过程。
  是的,她身上具有的某种气质不是寥寥几笔可以描绘清楚的。我深刻的了解她,都是从她“零散”的作品里得到的……在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更透彻的明。她的《追寻南方小茶楼》、《谁是流浪歌手的情人》等作品都在展现她对文学的某个阶段的追求的过程。在北京那样一个喧嚣的大都市,走在繁忙的大街要寻找一个像南方一样充满温馨的小茶楼去品茶的饿女孩已寥寥无几了,正如这个生活节奏变幻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真正有几个人能潜心去读《孟子》、《论语》那般难得。

  至于,《谁是流浪歌手的情人》里谁是流浪歌手的情人呢?一提到流浪歌手,我们就会想起那个单纯、悲伤的饿老狼。他总是在秋天的黄昏,下着白雪的冬晨或者春天的下午,不期地和弦弹着他的吉他,给唱长着凄婉的歌谣。她在这篇散文里描述了又一个“老狼”,并且设身置地去理解一个流浪歌者的情怀。最后歌手还是随着渐渐远去的火车的轰鸣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那张他塞给我的写着呼机的小纸片随风逝去……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感觉凄凉。

  也许,流浪歌手已经厌倦漂泊,他要找或许就是“我”能给予的温存。可是“我”却早已开始了另一季心的流浪。一片作品设置的意蕴或多或少反映了作者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真实。现实中的胡素芬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歌唱着的人,音乐与文学是相同的,用歌唱的方式来比喻她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应该不足为过吧?我们期望在文学里她会找到一个能带给她安栖之所的情人。
  说到孤独,那绝对是灵魂深处的孤独,而不是我们的肉眼能看到的一个独行的人,对什么事情都置之度外、漠不关心的样子。生活中的她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为人和谐融洽,和她在一起不用担心她会耍小性子,对人对事坦坦荡荡,有理有情,在你需要帮助时,她会即时的伸出手拉你一把,温柔的拍拍你的肩,她像一阵春风吹入人的心里。我们看到都愿意和她交往。例子不必多举,单从她的《忏悔,在顿悟之后》、《烛光与闪电交错的夜晚》、《老五的故事》等作品里,我们看到她一直都在为亲情、友情、仁爱作者诠释。

  令人难忘的是,“弟弟”被误会受到老师、父亲等人不公平的待遇,错使一个美好的少年误入歧路,“我”在顿悟后,随之产生了不能给“弟弟”多一点关爱的忏悔。《在烛光与闪电交错的夜晚》她又看见姐夫离世的场景,“姐姐”的哭声像刀割一般剜着她的心。“姐夫”走了,她继而记叙了“老五在哥哥去世后对嫂嫂的关心……”这些就是对她渴望博爱精神的最好的解答了。
  如果说文学创里她是静态地,那么现实生活里她就是动态地。她喜欢运动,是班里女蓝主力队员;她热爱集体,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大合唱比赛、“三下乡“科技服务活动;她乐于四处采风,体验生活。在2002年三、四月间,她到北京光明日报、《中国消费者报》两家报社实习,这是她对文字操作能力的一个检阅和肯定,也是她不断读书,不断写作的另一种方式在生活中完成她在文学里的又一轮追求。
  来北京的前两年,她很埋怨北京的天不够“朗”,讨厌北京到处是随地吐痰的人,在尝试过几次文员工作后,认为自己“不够圆滑的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决定“还是回到校园里的简单和单纯”,她依然选择"大学时就有志于"的学前教育工作,于是,**少年宫、**外语实验小学学前班里26个孩子就成为了她的故事主角,可爱的姬祥,爱表现的郭曼仑,这些孩子的故事也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听的课程”!
  "我们没有要孩子,就把每年增加的26个北京孩子偷偷的当自己的爱着吧",她经常给我这么唠叨,就是“为了孩子”这么一个非常纯粹的理由,她几次放弃了高收入的诱惑,甚至于让很多年轻女孩心动的“绿卡”……
  我的老婆就是这样一个很纯粹的人,想让孩子得到“行大道,走正路”之大智慧,有她相伴应该是幸运的……

  备注:本篇书与2005年,有部分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