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遂想起》简析(张清)
(2009-01-29 10:45:55)
标签:
张清乡愁春天遂想起简析诗人余光中江南杂谈 |
分类: 万水千山(张清寄情) |
重要提示:“關於修訂《中外華文散文詩作家大辭典》徵稿啟事”一文
請翻查“分類”《散文詩苑》項
《春天,遂想起》简析
张清(加拿大)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写过哲理般的名句:“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一月的多伦多,正处于严寒的冬天,到处是一片冰天雪地,加上时有凛冽的狂风,使人们经受酷寒的威逼。重温雪莱诗句,会增强我们过好冬天的精神鼓舞作用。
在「金融海啸」中,己丑牛年春节已过去了,春天就将来临,让我们歌唱春天,迎接春天的到来吧。
下面让我们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新诗:
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为《春天,遂想起》简析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青少年时代都在秀丽的江南水乡、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陶染中度过。他是一位古典气质浓郁的著名诗人,有着深沉的民族感情与“中国情结”,《春天,遂想起》这首诗,便流露诗人对江南的梦绕魂牵、去国怀乡的思想感情。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与众多表妹同成长,并与其中一位(范我存)结为连理,母亲与妻子都是江南水乡乌镇人,使他对祖国的留恋更多体现在诗中对江南的留恋与乡愁。这首诗写得充满怀旧感情,与他早一年写的另一首《乡愁》,可说是相得益彰的姊妹篇,下面另推荐《乡愁》诗作: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正是《乡愁》这首诗,使海峡两岸三地的炎黄子孙、海外华人知道了诗人余光中的名字,也激发了我们心中的乡情荡漾,以后,诗人多次回中国大陆探亲、旅游、讲学,足迹遍及神州大地。
《春天,遂想起》,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到中段开始回忆江南的故旧亲友,最后点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了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表达了诗人一股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热爱巍巍大中华的真挚、深沉情怀。
余光中21岁离开大陆移居台湾。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与《乡愁》写成,终未能重归故里;这首情感细腻的《春天,遂想起》,也可作为《乡愁》一诗的诠释。诗的每一节都用引号,主要是补充说明台湾和大陆是属于一个中国,两岸一水之隔、血脉相连;距离只三小时的飞机,人为的政治因素而将两岸人民的血肉之情隔开了。
诗中的小杜,即著名诗人杜牧,其《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意遥指杏花村”,加深我们对余光中诗意的理解。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歌(诗)妓,曾倾心于俊美公子阮籍,因阮父反对不能成为眷属,后遇酷似阮郎的鲍仁,他因盘缠不够无法赴考,得苏小小的资助而上京考试,当他金榜题名时,她已因病逝世,鲍仁为报恩将她葬于西冷桥畔,建有慕才亭,亭柱上楹联“湖山些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现桥、亭尚在,墓已毁。
西施,亦称西子,越国美女,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为中国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苏东坡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指的是西施。
范蠡,不是吴国人,身居高官,善于经营,号陶朱公。吴打败越后,越王勾践听从范蠡计,献西施于吴王夫差,受到特殊的宠爱。吴亡后她与范蠡驾扁舟入太湖隐居。(关于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传说版本多)
圆通寺,即杭州桐庐圆通禅寺,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这座千年古刹,仿佛是一幅天然画图,至今佛光普照,大放异彩。
本诗作于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