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關於修訂《中外華文散文詩作家大辭典》徵稿啟事”一文
請翻查“分類”《散文詩苑》項
《香港散文诗》季刊29期06
評論1
(1)
許淇和散文詩
欒承舟
許淇,1937年2月出生於上海,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美協會員,現任內蒙古包頭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內蒙古作協名譽副主席,內蒙古文史館館員,一級作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出版散文詩集《城市意識流》、《詞牌散文詩》、散文集《許淇散文選集》、《草原的精靈》、短篇小說集《瘋了的太陽》等300餘萬字,多種當代文字史論譽其為具有探索精神的散文詩作家。近年涉足丹青,繪畫作品以駱駝及古典高士為主要素材,多幅為海內外藏家珍藏。2007年11月11日,榮獲中國現代文學館、文藝報社、中外散文詩學會、河南文藝出版社聯合頒發的中國散文詩重大貢獻獎。
內蒙古草原是一片熱土,是生長神話和詩歌的地方。她遼闊的草原,蔚藍的湖泊,奔馳的駿馬,風吹草低的勝景,俊美的姑娘和剽悍的漢子,映現出一個民族無尚榮光的歷史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以甘甜的乳汁、廣博的文化和源源不盡的歷史風雲,孕育了無數文苑奇才,為當代中國文壇增添了滿園春色。著名作家、畫家許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或許,許淇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今生還會與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大草原結緣。自1956年離開水色蕩漾的「東方巴黎」上海支邊到內蒙古大草原至今,已經經歷了六十二年的風吹雪打,日月輪迴。如今,青春煥發的熱血青年,已是名滿天下的散文詩大家,碩果滿枝的知名畫家。
許淇,1937年2月出生於上海一個職員家庭,自小便喜歡文學,從識字的時候起,就經常駐足於上海市的一些舊書店、舊書攤,如饑似渴地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泰戈爾、惠持曼等外國作家的詩文、我國明清時代的文學筆記以及五四時期出現於中國文壇的許多經典作品。1942年至I953年,許淇在原籍上學並在蘇州美專繪畫系肄業,曾師從林風眠、劉海粟、關良三位大師。l956年到包頭工作後,先在礦務局任工會幹部,教師,再任團市委《包頭青年報》編輯、記者,後調市委編纂《包頭史》。1960年底,調至包頭市文聯《包頭文藝》月刊任編輯、創作員。「文革」時期被揪鬥。1977年至1980年,任包頭市文聯組聯部副主任。1980年至1983年為專業作家,1983年至1997年任市文聯主席。1997年5月,任名譽主席。1998年,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內蒙古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包頭書畫院名譽院長。此外,他還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內蒙古自治區文史館館員,內蒙古作協名譽副主席,包頭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許淇的文學生涯,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內蒙古草原開始起步的,處女作《大青山贊》發表於1958年《人民文學》第2期,其時,他剛剛踏上內蒙古大地不久。浩闊的背景,乾淨的草原,雲朵一般悠閒的牛羊,淳樸的人民,神秘、古遠的歷史文化,使初來乍到的熱血青年情思湧動,神采飛揚,於是,自幼就深藏於血肉靈魂之中的文學的種子,美的種子,風雲際會地遇到了破土的良機。自此,內蒙草原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北方森林曲、天鵝調、爬犁、伐木人、馴鹿人和鄂溫克婚禮等豐富獨特的少數民族生活構成了許淇文學生涯的主色調,並與之相依相伴了整整一生。內蒙古草原悠長的時間和豪闊的空間,給他的文字、美術創作注入了綿綿不盡的活力與美。
在養育、壯大了匈奴郡落,在王昭君、成吉思汗、鳥蘭夫生活過的草原上,許淇走過了一條曲折而幸福的人生之路,藝術之路。
可以說,許淇是新中國最早一批獻身散文詩創作的作家,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即開始散文詩創作。多年來,他的創作一直貼近現實、社會與人生,把對北方大地的讚美和對勤勞淳樸的兄弟民族的謳歌作為主旋律,創作了大量的以森林、大地、山川為題材的散文、散文詩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他的這種風格一直保持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新時期。
「走過了精神和肉體雙重饑餓的年代(許淇散文詩《一位西北的詩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沖決了所有冰河,掙脫了所有束縛,我們的身邊,詩人的身邊,到處是春天的花香、夏日的豪雨與自由的翱翔。隨著思想的進一步解放,新時期的文藝思潮和瞬息萬變的現實變革的不斷深化,面對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期在人們思想、心靈、行為中引起的諸多嬗變,仍然活躍在散文、散文詩創作園地中的許淇,表現出一種十分難得、珍貴的自覺、自醒意識,他不斷探求,精益求精,為處於黎明期的散文詩壇提供了許多範本,具有廣泛影響的黎明散文詩叢書及《人民文學》、《人民日報》、《世界文學》、《詩刊》、《散文》、《星星》等國家中文重點報刊不斷收入、發表他的作品專輯;面對散文詩壇題材狹窄、相互因襲、表現手法單調、藝術語言陳舊的現實,他敏銳地意識到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較早地進入了都市題材,取象由圍觀轉向宏觀,由自由轉向社會,寫出了視角新穎、意象新鮮、思想深刻的城市交響組詩系列(當然還有郭風、耿林莽、李耕、劉再復、王爾碑、鄒岳漢、王宗仁、劉虔等詩人作家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經典作品),從而一舉突破了散文詩壇「思想火花」與田園小品式的表現模式;同時,由於許淇對美術有著獨特的心得與深入的研究,他把散文詩的筆觸深入了美術領域,先後創作了《掀開世界畫冊》系列,同時掀開了整個散文詩界的驚奇與讚歎,一時間好評如潮。但許淇並沒有因此而滿足,而停滯不前,他又進行了「詞牌散文詩」的探索和研究,腳步邁得踏實而有力。
「詞牌散文詩」是許淇對散文詩的一種獨特創造,是許淇對中國散文詩的傑出貢獻,他說:「詞牌是古典的,散文詩是現代的」,因此,他要「尋求現代世界和民族傳統的結合點,創造一種新的藝術」,並因此而獲得了成功。這種新的「藝術」,既抉取唐宋詞牌本身含蘊的詩情,又不受詞牌句式章法的約束,將現代與古典完美地結合起來,將詞的技巧與散文的技巧融合起來,自由地注人新的內涵,新的元素,從而形成了亦柔亦剛的新文體,在擴展了中國當代散文詩的表現內容、表現方式、表現手法及其藝術空間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中國當代散文詩的表現領域、表現力因此豐富,《燭影搖紅》、《賣花聲》、《疏影》、《南歌子》、《南柯子》、《荷葉懷》等篇什就是「詞牌散文詩」的代表作,在文化、歷史和現實和讀者的視野中高揚美的、獨特的抒懷,閃現感情與思想的精彩。畫家兼詩人的身份和廣博的學養,使許淇的散文詩既有濃厚的現代意識又具深厚的古典情韻。
縱觀許淇的散文詩創作,其題材是廣泛的,結構是多變的,手法是現代的,語言是優美的,永不疲倦的,富有創造性與美的神韻。他把繪畫、音樂、電影蒙太奇、意象疊加等現代派手法廣泛地融入散文詩的表現之中,以通感造成的視、聽、觸等感覺形象的交融,使詩作在短小的篇幅裡產生了明顯的立體效果,對繁複的現實生活與人的思想意識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把握與表現,因而,他的散文詩總是處於探索變化之中,與時俱進而並不一味地唯美,變化多端,搖曳多姿,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審美需要,因而擁有眾多讀者和持久的生命力。多年來,他陸續出版了散文詩集《北方森林曲》、《呵,大地》、《詞牌散文詩》、《城市意識流》、《許淇散文詩近作》,出版了散文隨筆集《第一盞礦燈》、《許淇散文選集》、《草原的精靈》。《在自己的燈下》,短篇小說集《瘋了的太陽》等專著,作品曾獲《人民日報》散文徵文二等獎,內蒙古自治區索龍嘎文學創作兩屆一等獎、一屆二等獎,內蒙古五個一工程圖書獎,連續兩次獲《星星》詩歌創作獎,第九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數十種散文詩、散文選集選錄其作品,其創作辭條收人《中國文學家辭典》、《中國新詩大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世界華人文化名人傳略》等多種人物辭書,書畫作品入選《中國當代作家書畫作品集》、《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華人書畫名家精品展作品集》等各種畫冊並被各紀念館、博物館及藏家收藏。《文藝報》、《詩探索》、《詩刊》、《星星》等均刊發過對其作品的研究文章,《中國當代文字史綱》列專節對許淇的散文詩創作進行評價。可謂著作等身,名滿天下。
無庸諱言,在當代詩壇,許淇是具有探索精神的散文詩大家,也是富有使命感的前輩。他把繁榮散文詩創作、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提攜後輩看成自己的責任。為給散文詩作家、作者瞭解、學習、借鑒外國散文詩開闢一個藝術窗口,全方位提昇中國散文詩的藝術水平,他在身體力行從事散文詩創作的同時,執行主編《中外散文詩鑒賞大觀
─
外國卷》,在《散文詩》開闢「外國散文詩賞析」專欄,向中國散文詩界介紹世界散文詩的優秀成果,並為此做出了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廣受好評。他以為,散文詩必須自立自強,用好的作品證明自己,他說:「要大力創作、推介好的散文詩,使好的作品走向更多人的心靈,唯有這樣,清淺的、矯情的、虛偽的、拙劣的散文詩才能絕跡,散文詩了能真正發展、壯大起來。」他利用一切機會,不住地為散文詩奔走呼籲,2007年11月11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文藝報社、中外散文詩學會、河南文藝出版聯合舉辦的「中國散文詩九十年」系列活動頒獎大會與散文詩發展前景研討會上,他與著名作家、《散文詩》創刊主編鄒岳漢一起,就中國當代散文詩不被重視的現狀向與會的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艾學館館長陳建功建言陳詞,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我們期待,通過散文詩界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努力,早日迎來中國散文詩彩霞璀璨的明天。
這是郭風、耿林莽、李耕、許淇、王爾碑、鄒岳漢等老一輩作家的心願,也是中國散文詩界的心願。
2008.7.31,淩晨
(2)
文筆優美
意境深邃
──喜讀陶然《秋天的約會》
華而實
香港是高度商業化的城市,官方及民間不怎麽重視文學。而文學正面臨著商品大潮的衝擊,然而,文學依然在石屎森林中頑強地活著。她雖然活得够苦够纍够嗆,但繽紛的花朵和果實足於與其它地區爭妍鬥麗,這是因為香港有一批又一批對文學無怨無悔的默默耕耘者。這些人視文學為自己的事業和生命,腳踏實地,不計得失地為文學發展頁獻力量,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創怍。
陶然是香港的著名作家之一。文學作品質素上乘。讀過他文筆優美意境深邃的著作以後,感覺上形同饑渴到了甘泉,潤露出無限的鄉思情思。陶然作品的根基深扎著生活的土壤,在他的藝術世界裡,既有跳躍式的開拓創造,同時對事物的觀察、體味、把握下筆時功夫獨到。縱然是一些描繪為主題服務之景物,亦氣象萬千,有強烈的藝術個性,我讀畢《秋天的約會》之後,便被其燦爛之文采醉倒了。
作者在自序中說,他似乎與秋天有緣,從而帶來許多《秋天的約會》,收入書中的文章,有描繪世相的,有緬懷往事的,有旅遊見聞的,有吟頌鄉情的……有些景物看似平凡,但在陶然的筆下變得鮮活。如「昨夜輕風」之中,作者應用強烈的藝術景物反差,描述命運的車輪如何運轉,詩化的散文筆觸深情委婉。陶然的散文應題材之不同,在拓寬生活視野之餘,隨著感情的流淌,秉承中華文化,作清新而又隽永的抒發,精心錘煉出豐盈的篇章。他的散文與散文詩一樣;讀之,賞心悅目,思之,浩氣迴腸。唯成熟的作家才有如此深厚的功力。思想的火花與情緒的激流觸動,構成作品不時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縱使在一個小小的語言漩渦裡、段落的港灣裡,由於陶然對事物觀察入微而寫作富有創意,故形成其作品通篇有豐富的層次、內涵、和景致。而《秋天的約會》,是他對秋意來一次小結和檢閱,端的是意義非凡。
這本由香江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散文集子,裝幀美麗,對面設計富有秋景,大方而新穎。共收入陶然八十五篇散文,八十餘首散文詩。這不過是他文學創作之一部份,但可以窺見他的一點心路歷程。書中的第一輯「走在從前」,叙述他在初抵港時的家居環境,幾篇文章洋溢著凄苦艱辛的父子樂,季節變化的城中景緻,樸實無華的人間情。陶然不是含著金鎖匙出生的人,較一般同齡人或還有更多的委屈和苦楚?他祖籍廣東蕉岭縣,但在印尼萬隆出生,少年時代返回祖國首都北京求學讀書,然後又定居香港生活工作。因此,數十年的人事契闊,地域睽違,命運為他帶來豐盛的創作素材,人生風雨煉就他穩重的性格,在繁忙的編務之餘一直筆耕不輟,艱苦的磨礪使他成為著名的編輯和作家。
在《秋天的約會》書中,「家在鰂魚涌」,黝暗的斗室關不住陶然熾熱的創作激情「心中的地圖」,記憶的腦海裡時常浮現親友的臉龐;而「秋天的旋律」,「水晶夜」,「夢迴荔園」等篇章,輕訴無奈的別離和滄桑。
讀陶然的文章,感覺到他是一位渴求人間真善美而對文學追求多元化全方發展的筆耕者。若以文如其人來說,那麽,他謙虛謹慎,至情至性,文中他對傳統習俗與貧困落後所表現出的關注,往往帶著沉重的思考。他針砭時弊以及怨怒較為含蓄,從而可見他為人之厚道和真知灼見。《秋天的約會》各款散文所敘述時空各異的人和事,景與物,悲與喜,柔美感人而富有詩意,輕快灑脫而層層剖析,感情如行雲流水,下筆一氣呵成。而文章蘊含著對山水對生活對親友至誠至深的情與愛,或望穿秋水或緬懷往事或長空寄意中現出高尚的人品。
「別離的故事」這篇類似小說的散文,通過簡短的對話,譴綣的離愁別緒躍然於紙上,溫馨而又悲傷的情愫感人肺腑。這篇文章是陶然少年時代即將回國讀書,與母親及家人快將別離的情景。他以樸素的語言描摹,親情卻絲絲入扣,赤子難捨母愛的心靈變化,既莊嚴而又肅穆,親切而又自然,那種「相見時難別亦難」之情緒表達,震撼人心。
陶然在長時間的文學創作中著作等身,小說、散文、散文詩各顯神通,各具魅力,多才多藝地建立起他的創作風格。陶然風格是文學作品中有詩有歌有畫,而文題及名亦別出心栽。我想,文學創作便應該如此,有創意才有活力,有探索才有發展。陶然的作品是有血有肉的感情架構,柔美的意識反映生活,詩化的意境隱藏著哲理,既有雲蒸霧繞揮之不去的藝術效果,又有深厚筆力凝成的眷眷依戀,還有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音樂節奏感。《秋天的約會》書中的串串晶瑩的珍珠,言簡意賅,餘音繚繞,是精雕細琢的文學藝術品。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春風秋月有很多吟誦。而秋之韻律在陶然的筆下一再延伸。與其說他委實喜歡秋高氣爽的好天氣,不如說他非常珍惜春華秋實結交的情誼。畢竟,陶然是一位有抱負有才華的作家,但愿他能為我們讀者帶來更多春夏秋冬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