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bmiddle/5dc260bbx8279ed8b4f02&690 “笨人”创造的传奇人生" TITLE="郝正治 “笨人”创造的传奇人生" />
很多专访郝正治的文章,标题都叫“奇人郝正治”,这是事实。一个只上过7年学的县委小车司机,最终又当老总又成了地方史专家和作家,确实是个奇迹。
而习惯被人称作老郝的他总是一副质朴憨厚的模样,大多数时候不善言辞,抱个水烟筒默默地吸,就是一个普通老司机的样子。但当有人提起文史方面的话头时,他就变成一个两眼放光、话语涛涛的人。他能大段地背诵徐霞客游记中关于云南的记述,对云南的地方史可以说如数家珍。如果有兴趣听,他可以从庄乔(是个拼字)开滇说起,云南数千年的历史,似乎都妥贴地收藏在他的心里。
出生于珠江源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郝正治,上过7年学。5年小学、2年初中,严格地说初中都没毕业就回家务农了。20岁时已经结婚了的他很幸运地当了兵,在北京的卫戍部队,到部队的第二天,他的大儿子就出生了。当了爸爸的郝正治在部队一呆就是7年,转业后回到沾益县,成为县委专为领导开车的小车司机。在那个年代,一个农家子弟最好的人生轨道可能也就是如此了。领导开会或出差办事的间隙,守在车边的司机一般都是喝茶、聊天、吸水烟筒,而郝正治却是一个奇怪的司机,他热爱的事是读书!而且是纸叶发黄、少有人关注的史书。在那个年代,找书读是郝正治颇为头疼的一件事,一次从县委宣传部落满灰尘的图书室找到一批古旧的书籍,大多是地方史志类的,他如获至宝,不停地借阅直到全部读完,有一个月竟在工作之余读了9本。这个奇怪的司机车上有3件宝:水烟筒、毛毯和书,在当小车司机的几十年里,坐他车的领导很多都高升了,其中有几个还成了省级干部,而他始终踏踏实实地做个好司机,安安静静地每天读书不缀。
司机老郝最早有点名气是从写字上得来的。上世纪80年代,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的郝正治日益感到家庭负担沉重,一家5口,全部的收入就是他的工资。为了养家糊口,郝正治想到自己经常练习的毛笔字应该算是一大特长,因此每年春节前他都要写春联让妻子去集市上卖,以补贴家用。这一写就是整整10年。10年里,他写了8万幅春联,总共用了1吨半的红纸、40多箱墨、20多公斤金粉,写坏的毛笔无数。而10年写春联也让他在养大3个孩子的同时,练好了书法,人们都知道沾益县有个司机字写得好。后来孩子大了,不用写春联卖钱了,可以喘口气的郝正治于1990年报名读了3年的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算是深造了自己的书法技艺。
因为写春联,他对诗词楹联很感兴趣,并用心收集、整理、考证,日集月累,手上的资料多了,就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楹联源潭》。
也因为他对书法和历史的兴趣,他常常跑到一些墓地寻找古墓细读碑记,常常是一手提水桶,一手拿毛巾,先把墓碑擦试干净再仔细研读。墓碑读多了,他就发现很多古墓上记载着墓主的先祖是南京移民而来的,这引起了他强烈的兴趣。
在云南,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充军而来的人很多,但若要再细问,柳树湾高石坎在哪里?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来云南的?诸多问题是不会得到确切答案的,而几乎所有的人也只是把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和祖先的移民云南当作一个传说而已,口口相传,但其中的详情没人会当真去探寻答案。而郝正治却当真了,而且这一当真就是又一个整整10年!他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一边从浩繁的史志中寻找线索,一边沿着明朝大移民的线路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终于写成了《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这是我省第一本关于汉民族历史的研究专著,而郝正治则因此成为云南系统地研究汉民族历史的第一人。
云南古无汉民,自庄乔开滇至今历代的征伐、戍边、军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官、南下、支边等等,大量的汉族进入云南,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在云南的汉族,这些历史都在郝正治这本书的考察范围内。而对云南现代产生最大影响、最重要的移民,还是600年前明朝初年那一段悲壮而庞大的移民。当时从江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以南征、军屯、商屯、移民、谪戍、充军等方式轰轰烈烈入滇的汉人,多达几百万。但是正史上的记载多是一笔而过,民间的资料也多是口耳相传,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寻找当年真实的情境,困难可想而知。但郝正治硬是用了10年时间,到处搜集散落的史料,沿着历史记载的充军路线重新走过,终于严谨地对云南汉民所关心的祖籍、徒滇过程以及徒滇后的情况作了初步探索。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关注,到目前为止已经是四次印刷三个版本了。
除了当小车司机、书法家和地方史专家以外,郝正治还做过几年老总。帮兄弟打理龙都国际疗养中心时,龙都是昆明一个著名的大型休闲和会务中心,也因为郝正治任总经理,因此龙都成了云南作家、文人聚会的场所。就在这一时段,郝正治成了崔永元《实话实说》的佳宾,“奇人郝正治”的声名远扬。
他在50多岁时学会了电脑打字,也开始了一个史学家向文学家的转型——开始长篇小说《充军云南》的创作。因为几百万人的大移民,那些被尘埋在历史中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始终在冲击着他的内心和情感,写史已不足以表达他的感情,他要用文学的笔触重现这段历史。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故事,取材于记载在文献史籍中的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也都是有出处的真人。女主人公杨玉芸在历史上也是真有其人,是在明朝大移民中随夫从衢州被充军到云南的,她写下的长诗“邮亭诗”被后人刻在石碑上,记录了他们一家充军云南的流离血泪。《滇史》中有关于后人为她立祠堂“节孝妇祠”于永昌府城西的记载。郝正治就是想以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为原型,呈现出一段充满了血泪同时也创造了新天地的大移民的真实原貌。
又是一个10年过去了,今年初,由云南省作家协会、曲靖市文联联合主办的长篇历史小说《充军云南》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作家郝正治端坐台上,像个得到表扬的小学生,表情羞涩而骄傲。
在接触并深入了解了郝正治之后,我觉得他创造了人生的奇迹,但并不是什么奇人,他只是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专注。他的人生轨迹中没有什么华丽转身或是什么传奇际遇,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坚韧,这种力量不是惊涛拍岸式的,而是滴水穿石般自然而然,但让人回味时同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他总说自己是个笨人,做什么事都很笨、很慢。“10年才写一本书”,他总是笑着自嘲。但现在的社会,可能正是缺少这样的“笨人”呢,一个朝着自己的目标认真、执着、不急不燥、心无旁鹜地前行的人。
现在,62岁的郝正治在自己的家乡,珠江源头边开了个叫“南国园”的休闲山庄,那儿仍然是云南省作协的创作基地。最近一次见他,他告诉我园子里又种了不少的花树,可惜前不久曲靖下过一场雪,花木损失不小。他说自己白天要照管生意,只有晚上读书、写作。他的创作计划一直排到了70岁以后,正在创作的是《充军云南》的续篇。“我几乎没有在夜里2点前睡过觉,肿眼泡就是这样熬出来的”,他指着自己的眼睛对我说。
这是郝正治的博客,他新开了博,还不太会操作。http://blog.sina.com.cn/zhuyuanbuyi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