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冈底斯神山之门·千年古寺扎东寺
在奔赴阿里的路途中,我们停驻的第一个地点是日喀则的千年古寺扎东寺......
扎东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庙,坐落在不高的小山顶上。门前的平台倒是很宽阔,可以俯瞰到山下藏地的道路和小村落。寺庙虽小,但是佛塔、经幡、转经廊、大门、主殿一样不缺,五色风马旗从杆顶向四周散发开来,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翻飞,白色、红褐色、黑色的院墙和镶嵌在墙上的金色转经筒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互辉映。门前的这辆吉普也彰显着寺庙的地位,能够实行天葬的寺院在藏地是不多的呢......
扎东寺,也叫扎顿寺,坐落在219国道沿线的老仲巴,离仲巴新县城约22公里,海拔4700米左右,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寺庙历经沧桑,在西藏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在当地群众及尼泊尔木斯塘的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是全西藏历史较长的寺庙之一,也是仲巴县的地标建筑。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各部落以后,向唐王朝和尼泊尔求婚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入藏,从而佛教从内地和尼泊尔相继传入。吐蕃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影响下,崇奉佛教。当时,准备建寺供奉两位公主入藏时带来的佛像。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及易理,观看地形,寻找适合建寺的基地时,发现吐蕃的地形乃罗刹女仰卧身形,建寺过程出现许多阻碍,为了镇压罗刹女,建议在罗刹女的十二个部位,建十二座寺庙。松赞干布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在吐蕃各地建了很多寺庙,大昭寺以镇其心脏,并于四周建立镇压女魔肘部和膝盖等部位的寺庙。
西藏的地形为女魔仰卧之形,藏文史籍中,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十二镇魔之寺,以此来镇压女魔头四肢关节的记载。扎东寺是尺尊公主的主持和扶助下建的,属于后建的四大寺庙之一:一是镇压罗刹女右肘的东虎头的贡布普曲寺;二是为镇压罗刹女左肘南龙冠的功鼎金寺;三是镇压罗刹女右膝西红鸟背的弥勒格杰寺;四是为镇压罗刹女左膝北乌龟额头的扎东寺。

扎东寺现在的大经堂分三部:最里面是由四根柱子组成的大堂,也叫作四大天王殿,殿堂内供奉着莲花生大师、释迦牟尼、普明宏光佛、金刚和绿度母等佛像,摆放的佛经是属于甘珠尔。下面有两根柱子组成的两位门神(马头明王和不动忿怒明王)殿还有四根柱子组成的护法神履,旁边是由四根柱子组成的金手菩萨的般若室,殿门抢履南侧是马头金刚的般若室,里面有密宗事部三怙主的佛殿。该寺的壁画里主要有莲花生大师、八大随佛子、药师八佛和密宗三怙主等。
仲巴,藏语意为“野牛之地”,隶属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位于日喀则市的西部,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日喀则市的最西端,喜玛拉雅山以北,马泉河两岸,西衔阿里地区普兰县,北靠阿里地区革吉县、改则县,东邻阿里地区措勤县和日喀则市萨嘎县,南与尼泊尔接壤。雅鲁藏布江就发源于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
仲巴县是较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喜马拉雅山脉矗立于该县南部,与尼泊尔王国接壤,冈底斯山脉斜贯该县中部,其支脉遍布全县,山头高度大多在海拔5000米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县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达四千余座,其中6000米以上的高山679座。在仲巴县东部与萨嘎县交界处的冈底斯山罗波康日峰,海拔7095米,为仲巴县的最高点。海拔5800~6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被常年积雪覆盖,现代冰川极为发育。冈底斯山以北的隆嘎尔地区属于南羌塘高原,平均海拔4500~4700米,地势高亢而开阔,密布大小湖泊、湖盆平原及平坝滩地。高原面上也有起伏的高山峻岭,但大多较平缓呈中高山丘陵状,现最低点是查木措盐湖水平面,海拔4421米,也是仲巴县的最低点。冈底斯山脉以南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为著名的雅鲁藏布江(马泉河)河谷,地形开阔,谷底宽2公里~6公里,最宽可达10公里以上,谷底海拔4600米~4800米。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的支脉也可伸展到河谷底部河边,地势平缓呈丘陵状。
冈底斯山,藏语意为“众水之源”,汉语亦称“冈底斯里”、“阿褥山”。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位于阿里的普兰和日喀则的仲巴、昂仁、南木林等县境内。东接念青唐古拉山,南接喜马拉雅山,北联昆仑山脉,平均海拔约6000米。是内陆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冈底斯山又名“凯拉斯”,意为“雪山”。自古以来是中亚和东南亚各地人们仰慕、朝圣和旅游的圣地。
国道219线贯穿仲巴县东西,连接着日喀则市和新疆喀什,众多的县道、乡道,交通便利。仲巴县全县干线公路是拉萨至普兰的拉普公路,它也是通往冈仁波钦神山、玛旁雍错圣湖的必经之路。另有查加乌至茶柱的公路一条。
扎东寺在此地已经经过了千年之久,经历了西藏千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西藏千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扎东寺千年前的面貌,但是千年以来它就立于此地,默默诉说着吐蕃王朝时藏地的历史、文化、宗教......
加载中,请稍候......